森林旅游是林草部门对依托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展的各类旅游活动的总称。从1982年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以来,我国森林旅游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发展森林旅游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森林旅游在践行“两山”理论、巩固林业改革成果和促进林草业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助推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十三五”时期,国家林草局以满足人民高品质多样化的户外游憩需求为目标,依托森林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旅游成为我国林草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极具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2016-2019年的4年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60亿人次,年均增长1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5.35万亿元,年均增长22%。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8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
此外,森林旅游的新业态、新产品蓬勃发展。“十三五”时期,国家林草局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出台了多项行业标准,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和规范有序发展森林体验、森林养生、森林疗养、自然教育、山地运动、冰雪旅游、森林马拉松等新业态、新产品。5年来,确定了100家森林体验、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开展了10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命名了122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县”,向社会推介了15家全国冰雪旅游典型单位、20条特色森林旅游线路、13个全国精品自然教育基地和45个新兴森林旅游地品牌。
国家森林步道坚实起步
“十三五”时期,国家林草局在借鉴国外国家步道发展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林情,依托大林区、大山区推动我国的国家森林步道发展。
自2017年起,我国连续公布了3批12条国家森林步道名单,分别是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武夷山、罗霄山、天目山、南岭、苗岭、横断山、小兴安岭、大别山、武陵山国家森林步道,步道途经20个省份,总长度达到2.2万公里。福建省率先完成了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福建段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河南济源市、福建武平县、江西婺源市、湖南临湘市等市县的一些步道示范段已向公众开放并陆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徒步活动。长距离野外徒步已成为很多城镇居民热衷的户外活动形式,森林步道已经成为公众深入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重要载体。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国家森林步道。201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把“森林步道”纳入林业建设范畴,有力推动森林步道建设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我国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旅游业发展资源禀赋良好。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把“森林旅游扶贫工程”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内容,国家林草局把发展森林旅游作为林业扶贫“四精准、三巩固”总体思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森林旅游实现增收。
根据国家林草局调查研究测算,目前通过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6.5万户147.5万人,受益人数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年户均增收5500元,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增收途径主要有4条:一是通过就业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18%,年户均增收6162元;二是通过开展个体经营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12%,年户均增收4547元;三是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65%,年户均增收2394元;四是通过租赁、入股经营等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3%,年户均增收4072元。
(原标题:森林旅游成为林草重要支柱产业 “十三五”时期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年均增长15%,产业带动147.5万贫困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