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 “乘风破浪”的“云”:不会唱歌的舞蹈演员不是好作曲家

发布时间:2020-11-25 19:05:57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赵明霞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从舞蹈演员到独唱演员再到作曲家……

“带着雾的轻柔,带着梦的缥缈,在这清新的晨风里,晨风里,乳香飘飘……飘过花丛,飘过树梢,飘向彩云的怀抱……”悠扬的旋律舒缓地流淌着,将听者带到广袤无垠的草原。这首《乳香飘》是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家左如云被听众最熟悉和喜爱的作品之一,也是她开始从事专业作曲后的第一首作品。

从舞蹈演员到独唱演员再到作曲家……如今78岁的左如云走过的人生路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云”般变幻不定但又多姿多彩。

左如云

15岁步入艺术之门 从零开始“咬紧牙关往前走”

左如云15岁时考入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虽然先天条件不错,但自小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她需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心血和汗水。“我早上五点就起来练习,永远早于规定时间。别人练习2小时,我就练习6小时。”左如云回忆说。勤奋,让她一年后就成为团里的主力队员。

独唱舞台上的左如云

在舞蹈表演得心应手之际,一次为团里一位因生病不能登台的独唱演员临时救场的机会,让左如云的人生列车无意中驶上了“独唱演员”的轨道。但唱一两首歌容易,成为真正的独唱演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身为汉族、从小在呼和浩特市长大的左如云来说,独唱的最大难题来源于语言:“那时到牧区演出,我发现牧民听不懂我的蒙古语发音。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就下定决心学习蒙古语。”左如云从一个字母写10遍、20遍开始练起,找蒙古族老乡纠正发音,到牧区下乡时就跟随牧民去放羊,一边赶羊一边跟着老乡一句一句学习蒙古族民歌……功夫不负有心人,左如云成功完成第一次职业转型。

90年代,左如云(中)去呼伦贝尔采风时和牧民一齐剪羊毛

不过,独唱演员并没有成为左如云艺术人生的终点。40岁那年,她离开舞台去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进修作曲专业,再一次按下 “从零开始”的启动键。“各行各业都不容易,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去努力;不管吃多少苦,都得咬紧牙关往前走。”在最初走上艺术道路的时候,母亲的这句叮咛,为左如云后来的人生涂上了坚毅的奋斗底色,成为她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

600余首作品 坚持所爱“完成人生梦想清单”

作曲不像跳舞和唱歌,先天条件加上后天勤奋,也许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舞蹈或者歌唱演员,但作曲不是想创作就可以创作出来。在左如云看来,“突破一件事,首先得喜欢,只有喜欢才能执着地付出,这是创作的前提。”

专心创作的左如云

在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的支持下,至今,左如云创作过600余首歌曲。一首首歌曲背后藏着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蕴含着她对这份事业由衷的热爱之情。

有次左如云去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开创作会,快到目的地时,火车上几位哲里木盟老乡开始热烈谈论自己的家乡,有老乡指着远方说“翻过这座山就是我们家。”那个食指指向家乡方向的动作,激发了左如云的创作灵感:“人啊,不管离家有多远,总有一种对家的向往。”还没下火车,她就把词写完了,那首经典的《我那落地生根的故乡》就此诞生。歌曲《多年没有到这里》同样诞生在旅途中。上世纪90年代,左如云参加一个活动并在意料之外重回了乌兰察布盟——那是她挥洒青春十六年的地方,也是曾经让她落泪的地方。十多年后的久别重逢让她感慨万千,就在颠簸的汽车上,她完成了歌词,充满感情的创作也赋予了这首歌曲传唱至今的不朽生命力。

2007年,内蒙古音协为左如云(左二)颁发最杰出作曲家奖项

对创作的这种热爱是藏于心底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扑灭的火种。1991年,左如云经历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一场意外同时夺去她三位家人的生命。差点没能缓过劲儿来的她,重新站起来之后活得更加用力。开音乐会、出书……她把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列成一个人生梦想清单。“人的生命太脆弱了,在离开那一瞬间,也许还有很多想干但没干的事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就这样鞭策着自己往前走,能走就走,能跑更好,跑不动走不动就爬。”左如云说。

1993年左如云在自己的声乐作品音乐会上,演唱《我那落地生根的故乡》

100多位成员 老有所为“用艺术滋养更多人”

如今,她当年清单上的愿望已全部实现,但她对艺术的追求从未画上句号。2000年,左如云担起“晚霞艺术团”团长一职;2006年,她又创建了“爱艺萨合唱团”。引进已经退休的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精心排练节目参与国内外演出或比赛……在她的带领下,这两个老年人文艺团体取得很大成功,多次在国内外演出活动和比赛中获奖,为宣传草原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我不能退休了就在家享清福。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应该把自己的专业所学贡献出去。”虽然干这些事并不轻松,而且都不挣钱,甚至经常还需要贴钱运营,但她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家、社会、个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能力大做点大事,能力小就做点小事。”左如云说。

2018年,左如云(第一排右三)带领老干部艺术团(晚霞艺术团和爱艺萨合唱团)去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演出

一心想要做点事的左如云,在2006年毫不犹豫地答应成为内蒙古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首位爱心大使,帮助吸毒女性重燃希望火花,这一做又做到了今天。她不仅自己献爱心,还号召两个老年人艺术团的团员们一起实现个人精神追求。他们一起给这些误入歧途的姑娘们表演节目,教她们跳舞唱歌,帮她们排演节目。考虑到这些人回归社会之后可能存在的生存问题,左如云还提议教授她们制作蒙古袍、工艺品等手工技能。“她们看到我这么大岁数了,对生活还那么有兴趣,过得那么快乐,自己却把生命浪费在这里。意识到这些事情,她们是会有所改变的。”左如云笃定地说,她相信自己及团队的一点点所作所为能够影响一些人,这既对这些个人有利,也对整个社会有利。提及几个姑娘在回归社会之后,经营早点摊、制作手工艺品的事儿,左如云难掩欣慰之情。

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爱艺萨合唱团演出《長征组歌》

“眼里有方向,心里有目标”是左如云一直以来的人生追求。她说自己小学毕业时受到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影响,所以一生都在追求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谁也不能预料自己哪年哪月会发生什么事,但是活着就一定要往前走。不为能挣多少钱,但求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左如云笑着说。

(文:中国网记者 赵明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草原文化艺术“高峰”人物系列报道——左如云】

左如云,1942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国家一级作曲家。1958年参加工作,任乌兰察布盟歌舞团舞蹈演员、独唱演员;1974年进入内蒙古歌舞团合唱队担任独唱兼声乐指挥。2007年,被内蒙古文联音乐家协会评为“杰出作曲家”;2009年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金质奖章;201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70年70位内蒙古优秀女性之一;2019年被内蒙古老龄委评为优秀老年工作者;多次被内蒙文化厅及歌舞团评为学习使用蒙文蒙语先进个人。

退休前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编导室任词曲创作,现在仍然活跃于舞台,由她任团长的内蒙古晚霞艺术团、爱艺萨合唱团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外和国际舞台上屡次获奖。曾创作各类作品六百余件,代表作有《赶车人儿唱丰收》《乳香飘》《我那落地生根的故乡》《多年没有到这里》《回家看看妈妈》等。在1982年、1993年、2006年分别举办独唱音乐会和作品音乐会。1999年出版个人声乐作品选集,2017年出版左如云蒙文歌曲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