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烈日踏风雪” 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吉日木图讲述岁月往事

发布时间:2020-11-16 18:52:16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赵明霞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生命之花在这里成长,也在这里盛放。

“迎着烈日走,踏着风雪来,深情的河流也为我澎湃……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连绵的群山也为我喝彩……”一首《乌兰牧骑之恋》唱进了乌兰牧骑人的心间,也唱出了代代相传的乌兰牧骑精神。

“农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表演什么;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真的是迎风雪、冒寒暑,走过戈壁,跨过草原,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76岁的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吉日木图回忆起自己走过的40余年乌兰牧骑岁月时,感慨万千。 

吉日木图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吉日木图是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从1960年参加乌兰牧骑到2005年在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退休,46年光阴,全部奉献给了乌兰牧骑。生命之花在这里成长,也在这里盛放。

60年代,吉日木图(右一)表演自己参与创作的《看望我们的边防连》

“一件蒙古袍一双马靴‘走天下’”

20世纪50年代,牧区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吉日木图对当时的生活情景记忆犹新:“小学毕业以后,我在生产队劳动。休息间隙,大家就是抽烟、唠嗑儿,别的什么活动也没有。”

为了让大家伙儿乐一乐,丰富一下精神文化生活,生产队就让年轻点的孩子们唱唱歌,再加一些动作进行表演。“公社认可我们的做法,就成立了一个类似于文艺团体的小型组织,没想到在牧民中间挺受欢迎。”吉日木图说,他最初就是这样踏上了艺术道路。1960年,乌审旗成立乌兰牧骑,热爱表演的吉日木图被推荐成为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46年的乌兰牧骑岁月就此启幕。

70年代,吉日木图(中)表演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贾作光在50年代创作的舞蹈《鄂尔多斯》

刚刚成立的乌兰牧骑什么都没有,条件非常艰苦。演员去牧区演出,还需要自己背柴火、做饭用具等;没有服装道具,带一件蒙古袍、一双马靴,一走就是几个月,徒步上百公里;没有吃的喝的,就和当地大队联营,为牧民种地、锄地,挣粮食。就这样走过四年时间,吉日木图因表现不错,被选中去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文艺汇演,后又被选派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代表队,到北京参加汇报演出。

70年代,由吉日木图(右二)参与创作并表演的《包钢工人舞》

正是去北京汇报演出的机会,奠定了吉日木图艺术人生的精神基础。那是历史上乌兰牧骑第一次到北京给中央领导做汇报演出,吉日木图回忆说:“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了乌兰牧骑,这说明我们的路走对了。乌兰牧骑就是要用文化艺术为农牧民服务。我作为一个普通牧民家庭的孩子,这对我而言是一种非同一般的鼓舞和激励,除了继续努力工作,我别无他想。” 

80年代,吉日木图领舞《草原的春天》

“炕头上、羊圈里留下足迹”

乌兰牧骑的岁月,给吉日木图留下太多美好回忆。毛主席接见全体演员,周总理看乌兰牧骑演出,是吉日木图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我们穿好民族服装排好队,这时耳边响起《东方红》优美的旋律,毛主席来了,队员们激动得哭的哭,喊的喊,有的人鞋子都掉了。”吉日木图提起当时情景,仍然显得激动。见周总理是在人民大会堂西边的大厅,“我们正在表演,周总理走过来了。因为我们对外宣传是12个人一台表演,但我们的老师正好穿了民族服装在旁边帮忙,周总理一数发现是13个人,知道缘由后的他笑着说‘13个也可以嘛!’。”吉日木图说着也笑了起来,好像周总理讲这句话的事儿就在昨天。

牧区演出生活也留给吉日木图无数值得回味的时刻。有时到一个地方演出完之后,才发现有些身体不适或年纪大的牧民想看却没有看到,队员们就到他们家里去,在蒙古包里、羊圈里甚至炕头上演出。还有时候,牧民们要在忙完白天的工作之后,才能从距离50里、60里、上百里的地方,乘坐勒勒车、牛车或者骑马赶来,队员们就等到晚上十点钟开始演出,可是演了两个小时,牧民们还不走,那就继续演。好不容易演完了,又有远方的牧民赶来说“没看上”;还有牧民晚上放牧,早上才来,那就一遍接着一遍演……“乌兰牧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刚演一遍,又来一波。但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照常演出。”

80年代,吉日木图和队员们在锡林郭勒草原为牧民露天演出歌舞《草原战鼓》

“农牧民生活中才有好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吉日木图彻底转向管理岗位,承担起行政职务。2005年退休后,吉日木图继续引领民间团队从事演出、创作工作。在艺术行业浸润多年,对于创作,他有着自己的见解:“艺术家要贴近、深入农牧民的生活,才能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艺术创作和人民群众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彼此离不开。”

80年代,吉日木图(中)参加朗诵表演《草原的春天》

由吉日木图参加演出的一个好来宝(蒙古族曲艺曲种)作品《我们大队好书记》就是这样一部来源于生活的典型作品——乌兰牧骑到边境地区牧民当中体验生活,有一位那书记总是和牧民打成一片,哪里有活那书记就去哪,帮牧民打井、放羊……创作团队就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个好来宝。这个作品牧民非常喜欢,还在全国拿了一等奖。

70年代,吉日木图(左二)与其他队员为牧民表演好来宝《我们大队好书记》

回首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吉日木图说:“我是一个普通牧民家庭的孩子,走到今天不容易。乌兰牧骑培养了我,我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这是吉日木图最骄傲的事儿。

(文:中国网记者 赵明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草原文化艺术“高峰”人物系列报道——吉日木图】

吉日木图:1944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舞蹈家,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创始人之一。内蒙古舞蹈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协会会员,内蒙古乌兰牧骑协会理事。

在乌兰牧骑工作的46年期间,共演出6000多场次,随团访问10多个国家,荣获全国表演节目优秀奖9次,全国表演一等奖3次。2017年12月,获得“乌兰牧骑事业特别贡献奖”荣誉证书。由他编导的歌舞节目《草原战歌》《巡逻在边防线上》等,表演的节目《看望我们的边防连》《我们大队好书记》等,以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生活色彩深受农牧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