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产业链上的生态扶贫:内蒙古科左中旗脱贫攻坚巡礼

发布时间:2020-10-20 17:05: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唐丽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2020年,科左中旗13.5万贫困人口基本全部脱贫,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美丽双赢。

在科尔沁草原腹地,有一个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那时候的科左中旗黄沙遍地、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盐碱度较高,13.5万贫困农牧民靠天讨生活,贫困人口之多、贫困程度之深、贫困面之大令人唏嘘。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科左中旗党委、政府围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之举,立足左中实际,不断创新实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施了“31111”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工程:建设高效节水粮食生产功能区300万亩、退耕还林100万亩、退耕还草100万亩、发展特色种植基地100万亩、肉牛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头。举全旗之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将该旗贫困人口固定在产业链实现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具有左中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模式。

花吐古拉镇哈日彦艾勒嘎查庭院美景

2020年,科左中旗107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13.5万贫困人口基本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0.6%下降到0.17%,如期退出贫困旗县序列,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美丽双赢。

高效节水旱涝保收 让“粮田”变“良田”

“以前农田灌溉、排水等配套设施都不完善,农田机械化程度也不够高,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是真真正正的靠天吃饭。”一提到以前,门达镇四合村党支部书记叶明就不免感叹。

科左中旗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近年来,该旗围绕“保生态、兴产业、促增收、助脱贫”理念,累计投资17.3亿元,在全区率先推行了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新技术、新方法,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科学合理。

2018年之前,四合村除了部分大水漫灌的耕地,剩余的2596亩耕地都是吃老天爷这口饭的,年头好产的就多,年头不好,家家户户就只能节衣缩食。2017年开始,科左中旗实施了“3111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重大战略工程,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的标准,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

俯瞰科左中旗高效节水项目区

“今年我家的地全都是高效节水的高标准农田,彻底解决了我家没有劳动力浇地的问题,原来我们的玉米亩产也就1400斤,今年预计保底也有1800,亩产增加400多斤不成问题!”四合村的张大爷看到笔者前来采访,便拉起笔者的手介绍起来。

据了解,科左中旗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了216.73万亩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覆盖了全旗20个苏木乡镇场329嘎查村,受益农牧民26万人,其中10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浅埋滴灌项目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高效节水项目达到人均6亩、户均20亩,亩均增产400斤,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切实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不仅如此,浅埋滴灌更是为水价改革提供了左中样板,年节水压采2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位回升近1米,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机。在节省水、电、工、时、地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肥、药、膜和机械的使用,切实补齐补强了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短板。

俯瞰科左中旗高效节水项目区

与此同时,浅埋滴灌更为贫困地区群众的土地流转、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基础。北京首农、凌海糖业、科尔沁牛业等大型企业纷纷到科左中旗流转土地,以每亩高出没有实施高效节水之前的价格的200-300元流转土地100万亩,使项目区贫困群众仅流转土地一项人均增收近2300元。土地流转入股后,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沈阳、大连、北京等地务工,人均劳务收入3万元以上。

“以前大水漫灌式浇地,几亩地就需要四五个人,有了浅埋滴灌技术之后,浇地省水又省工,只需要看着阀门就可以了,还比大浇大灌的时候省了一半水!”花吐古拉镇三家子村村民张金生对精准滴灌耕种模式赞不绝口。传统的灌溉方式资金、时间和人力成本高昂,是制约该旗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左中旗依托各类新技术,为现代农业注入新动能,优化种植业结构,推进了种植业结构的大调整。

俯瞰科左中旗高效节水项目区

现如今,该旗粮、经、饲比例达到了54:29:17,稳粮、优经、扩饲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该旗种植业实现了“五省四减三增”,每亩省水64%、省电30%、省工5个、省时75%、省地10%;每亩减少化肥25%、减少农药40%、减少地膜3.5公斤、减少机械费用30元以上;亩均增产粮食400斤、增加效益300元以上。在促进老百姓增收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土壤次生盐碱化,大幅度减少了农膜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推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林果造树增果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今年4月中旬开始浇地,一年能忙活40来天吧,一天100元-130元的收入,主要是学到了种植的技术,知道怎么进行树苗养护,我缺的就是技术!”花胡硕苏木哈根庙嘎查的贫困户韩六十七算了一笔经济账。原来,年初以来他便在哈根庙苗圃打工,现如今赚了工资还学到了知识。2015年,哈根庙嘎查创新发展了“党支部+企业+苗圃+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利用移民后的闲置土地,建设了占地100亩采摘园和300亩苗圃基地,这只是科左中旗生态林果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俯瞰希伯花镇千亩锦绣海棠绿树红果

科左中旗作为科尔沁沙地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在林业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工程升级为结构调整、富民增收工程,通过实施打造1个千亩果药加工区,建设锦绣海棠、沙棘2个核心区,建设3条经济林产业带,实施4条廊道绿化工程,培育以黑果花楸、文冠果、桑葚、元宝枫、乡土果木为主导的5个特色乡镇,建设6个特色采摘园,通过“一区、两核、三带、四廊、五乡、六园”模式,示范带动全旗经济林面积突破63万亩。

“今年是第四年摘果了,这几年一年比一年丰收、一年比一年多,东家挺高兴的,我们小工天天有钱挣也都乐呵!”希伯花镇锦绣海棠果园的工人一边装箱,一边告诉笔者。截至2020年,科左中旗锦绣海棠栽植面积已达15万亩,成为了当地人民增收的“绿色银行”。近年来,科左中旗采取“林促农,以林促经、靠林脱贫、兴林惠民”的新模式,结合无立木林地恢复、退耕还林、残次林改造,将生态林果产业与造林绿化和脱贫攻坚相融合,倾力打造“中国沙棘之乡”和“中国海棠之乡”,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多赢。

科左中旗还规划实施了50万亩以沙棘为主的生态经济林、20万亩以锦绣海棠为主的果树经济林,目前已栽植沙棘和海棠分别达到了25万亩和10万亩,亩均产值均可达3000元以上,该旗森林覆盖率也由2011年的14.3%提升到24.2%。不仅如此,该旗同步引进了海天药业等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了以沙棘果浆、果粉、果油等为主要产品的沙棘精深加工基地,聘用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辐射带动全旗85%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户均增收4800元以上。

红彤彤的海棠果代表着丰收的希望

“我巡护了一圈,没有发现挖土、打猎的,也没有砍树的,树的成活率很好。”一大早,保康镇巨宝山村村民黄长江正在给党支部副书记袁长和汇报巡护情况,“春天防火,夏季防虫,秋季防盗、砍树或者是牲畜啃树,冬天也得看看有没有打猎的,对这份工作我挺热情的,瞅着果树成活了百分之八九十,等待出果以后这社员一分红大伙也就都脱贫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黄长江说,“好好护住林,护好林,作为一个护林员我特别有成就感,对得起大伙,我自己也脱贫了,也能致富了。”

据悉,科左中旗按照积极向贫困群众倾斜原则,建立了生态护林员管理机制,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重点管护全旗范围内国家重点公益林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商品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资源,建立森林资源管护横道边、纵到底的管护网,每名护林员每年1万元的补助标准,直接带动431户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双赢”格局。

庭院经济美化环境 “方寸地”变“聚宝盆”

“今年我家院里种了高粱、豆角、香瓜,种子是村上免费给的,还给发了锦绣海棠、李子、苹果的果树苗呢!”努日木镇大努日木嘎查贫困户李荣花一大早就在自家院子里忙了起来。

现如今,科左中旗每家每户都有规划整齐、分区鲜明、别具特色、物种丰富的美丽庭院,说这里是世外桃源一点也不为过。原来,科左中旗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促进贫困群众节支增收和改变生活习惯、改变精神面貌的重要举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440万元,充分利用农户庭院普遍较大的特点,大力引导和支持、鼓励群众发展“小果园、小田园、小菜园”三个园模式,实现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庭院经济实现全覆盖,户均节支增收1500元以上。

“自从2013年开始我就在院里种植果树了,这些年陆续栽下了李子、苹果梨、沙果、锦绣海棠等果树50多棵,每逢到了秋季,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不仅看着赏心悦目,还能额外带来1000多块的收入。”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勒嘎查包哈日义站在自家的果树下,笑颜如花。近年来,科左中旗坚持以果园带动菜园、田园建设的原则,根据村屯地类性质,按照户均5-10棵栽植规模,引导所有农户庭院规划一处“小果园”,主要栽植李子、123苹果、沙果、锦绣海棠等果树;并利用果树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菜、林药、林粮等林下种植业,逐步推动“林+草+虫+禽+畜”复合型林果产业模式。目前,全旗已打造23个万棵果树村。

贫困户的“小菜园”绿意盎然

“我从去年在院子里种小米,今年增收了2000元左右,明年我计划继续种小米,再多种点糜子卖给村上新建的豆包厂,这又是一笔收入啊!”保康镇巨宝屯村村民杨春对自家的“小田园”充满了希望。近年来,科左中旗把发展庭院田园与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产、高效、高收入”种植品种。引导农户除去菜园、果园用地外,其余全部用于种植杂粮杂豆、小麦、谷子、油葵、花生、土豆、地瓜等市场效益好、需求量大的经济作物,并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同种作物,推行“规模适中”,向产业化靠拢,通过绿色农畜产品合作社带动,创“左中庭院”之名,打“绿色有机”之牌,并依托达尔罕年货节,把庭院农产品销售到长春、沈阳、北京等地。

“我这小院里还栽种了3亩的地的红干椒和各式各样的蔬菜,种植的蔬菜我们老两口根本吃不完,多数都送到女儿开的农家乐了,一年下来也能帮他们节省几千块的开支。今年村上给联系了合作社种红干椒,不仅秧苗免费,秋天还保回收,3亩地能剩9000元呢。”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勒嘎查赖宝山一家都对自家的“小菜园”赞不绝口。近年来,科左中旗所有农户在庭院内种植茄子、豆角、辣椒、小白菜、西红柿、大葱、大蒜等时令蔬菜,减少买菜开销,并把辣椒、豆角、萝卜、白菜等秋菜晒成干菜,实现蔬菜全年自给自足;同时城中村、城边村有条件的农牧户,围绕城镇“菜篮子”需求,在庭院建设春棚、日光温室蔬菜,全力打造节支增收之园。

肉牛养殖产业扶持 “输血”变“造血”

“这就是我家的6头牛,现在都放在产业园里养呢,我自己也在园子里打工,家里实现了牛出院,自己还有了固定工作,一年光工资就有4万多!”代力吉镇敖力布告嘎查贫困户王国平指着扶贫产业园里成群的肉牛,底气十足地告诉笔者。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科左中旗始终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扶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治本之举,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按照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转变散养等粗放型畜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集约化畜牧业,形成了从育种、扩繁、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依靠“牛产业”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科左中旗肉牛养殖产业

在严格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基础上,科左中旗不断促进产业化提档升级,肉牛集约化养殖,引导农牧户转变庭院养殖方式,推进“牛出院、树进院”,实行集中养殖、人畜分离,已初步形成“舍饲繁育、合作社育肥、龙头企业加工销售”的肉牛养殖模式。“我是最早一批进入养殖小区的,现在我有27头牛,也买上了小汽车,日子也有奔头了!”2017年,花胡硕苏木哈根庙嘎查贫困户白八斤达到了稳定脱贫水平,“不用在自家院子里养牛,家里环境变好了,养殖小区的配套设施齐全,牛在这养,人省心!”截至目前,科左中旗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127个,其中万头育肥牛场7个,牧业年度肉牛存栏近40万头,真正实现了“家家有牛养、户户不见牛”。

产业园内近500头肉牛蹚出致富“牛”路子

据悉,科左中旗累计投入5.2亿元扶贫资金和5亿元贷款,通过投、扶、贷和完善养牛基础设施、加强肉牛冷配改良、做好肉牛疫病防控、推进肉牛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等多种帮扶措施,大力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肉牛产业,并同步帮助建设棚舍、窖池等配套设施,实现了有养殖意愿的养殖户全覆盖。同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惠牧补贴向肉牛产业倾斜,落实养殖保险、退牧还草、青贮饲料、良种冻精等补贴政策,对有意愿扩大养殖规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贴息贷款给予扶持;对无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扶贫、托管代养等模式,确保有稳定收益。目前,全旗贫困户肉牛存栏已突破7万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近4头,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与此同时,科左中旗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引进伊利、蒙牛集团高端乳、肉双产业集群示范项目、科尔沁肉牛种业基地、全国屠宰规模最大的科尔沁牛业肉牛产业园和全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成峰牲畜交易市场落户科左中旗,积极打造全国肉牛产业园、建设“中国肉牛之都”,进而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互托代养、种养殖带动等方式直接带贫减贫。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科左中旗用产业铺就致富道路,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殷实:累计投入11.9亿元,改造危房7万户,让6万户贫困群众住上了新居,累计完成嘎查村街巷硬化2587余公里,实现了488个行政嘎查村街巷硬化及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全覆盖,农村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145元增长到12917元,年均增长9.6%。

如今的科左中旗房舍亮丽、道路平坦、环境整洁,农村牧区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获得全旗54万人民群众的认可,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左中方案。

推进生态扶贫让达尔罕大地绿了起来,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真正得到了“绿色红利”,科左中旗各族群众实现了绿色发展与增收富民双赢,将在“绿水青山”中携手奔向小康。

(作者:唐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