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河长史万钧:讲好“黄河故事” 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0-10-10 14:42:19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李培刚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黄河流域应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力度。

编者按:乌海市这座年轻的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由宁夏进入内蒙古的第一城。近年来,乌海市打造了“来沙漠看海”等诸多文旅名片,开创了乌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近日,《对话黄河河长》栏目专访乌海市委书记、乌海市总河长史万钧。史万钧表示,黄河流域应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力度,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网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乌海市在生态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您认为现在的黄河生态环境对比之前有了哪些变化?

史万钧:近年来,乌海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眼加强生态保护,从建、管、治三向发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在生态建设方面,先后实施海勃湾至海南城际快速通道绿化、甘德尔山沙坡花草带绿化、黄河库区大坝绿化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形成了乌海湖西岸3000亩防护林带、东岸3万亩环湖生态系统。适度有序开展了建成区园林绿化,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5平方米。在加强环保监管方面,持续抓好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按月开展水质监测及数据上报,加大对25家涉水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在污染治理方面,组织实施100个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制定内蒙古自治区首个矿区环境治理地方标准,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7个,广纳集团隆昌工贸骆驼山矿区被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治理、工业企业治理、面源污染治理五个专项治理行动,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乌海市实现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并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截至目前,乌海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204天,达标率为80%,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对比过去,黄河乌海段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水更清了、沙更少了;堤更固了、岸更绿了;湿地更美了、管理更优了。通过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黄河乌海段水质达到Ⅱ类水体,乌海市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35.2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减少;乌海市投资3900万元,推进海勃湾段沿黄公路岸线防护工程建设,治理防护岸线6.6公里,提升了防洪能力,同时在乌海湖西岸沙漠边缘地带全方位开展封育保护和人工植树造林,营造起一条贯通南北、自然人工相结合的高质量防沙固沙生态屏障;乌海市制定下发专门办法,加强对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科学合理开发湿地旅游资源,黄河湿地承担的气候调节、生态支持、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重要生态功能得到全面加强。

中国网记者:“来沙漠看海”逐渐成为乌海靓丽名片,乌海还打造了诸多旅游品牌和旅游产业,请您介绍下乌海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在发展文旅产业过程中黄河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史万钧:乌海市根据当地情况,依托特色核心文化资源和“山、海、沙、城”景观优势,布局环山湖旅游体系建设,现在乌海市有国家A级景区15家,其中4A级景区5家,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家,内蒙古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点5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58户。2016-2019年,乌海市旅游总收入达262.24亿元,年均增长率26%。

黄河一方面为乌海市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黄河也是乌海旅游名片的重要载体。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在正常蓄水条件下,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的水域,被乌海人亲切地称为“乌海湖”。我们依托集聚在“乌海湖”周围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了沙水结合、相得益彰的旅游资源,“乌海湖”旅游景区成为乌海及周边地区群众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的首选。同时,把“乌海湖”与桌子山岩画、龙游湾湿地等旅游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发展全域旅游,“来沙漠看海、听乌海故事”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黄河穿乌海城而过,与两岸沙海、绿洲、高山交相辉映,日日可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丽景象,这也成了乌海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名片。

史万钧调研黄河二期防洪工程下海勃湾段建设情况

乌海市坚持走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大力发展“旅游+”融合产业,不断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提升相关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发展水平。以“旅游+文化”打造乌海新名片,先后举办了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艺术节,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等品牌节庆活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书法艺术殿堂之一,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书法之城”已经成为乌海新的城市名片;以“旅游+体育”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步伐,积极举办马拉松、自行车、帆板等国内外顶级赛事,培育出一批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及户外拓展项目,打造集观光旅游、体育竞技、文化活动于一体的黄河乌海湖黄金岸线,进一步扩大了乌海的影响力;以“旅游+农业”带动特色乡村旅游升级,本着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摘果、冬天赏雪的发展定位,把特色体验作为内生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精致的黄河客栈,独具特色的乡村风情、四季瓜果蔬菜采摘体验吸引了大批游客。

中国网记者: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要采取有效举措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除了丰富的文旅产业,乌海市还发展了哪些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对当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的?

史万钧:多年来,乌海市始终坚持生态、特色、高效、精品的农业发展之路,不断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重点发展了葡萄产业,乌海市现有葡萄种植、加工、保鲜、流通的企业达到30家,葡萄产业专业合作社12家;“乌海葡萄”入选了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蒙根花农业休闲园、汉森葡萄酒庄、吉奥尼葡萄主题庄园、云飞葡萄采摘等项目为支撑,以大批农家乐、渔家乐为补充,逐步形成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乌海市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家,内蒙古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点5家。

围绕葡萄产业,乌海市构建起“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营销+特色旅游+葡萄酒文化对外交流”相结合的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2020年一季度,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23万元。将产业发展作为保证脱贫攻坚成效的固本之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实现龙头企业与贫困户100%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设立222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有力的推动了农区集体经济发展。

乌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解决好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以脱贫攻坚工作为例,乌海市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对标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要求,对重点工作实施挂牌督战,全面排查解决突出问题,在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有效改善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推动“城乡融合先行区”建设,着力完善农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居环境,2019年底实现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区居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史万钧在海南区黄河石彩绘工作室,了解黄河文化宣传、旅游产业规划等情况

中国网记者: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乌海市发展的资源优势渐趋减弱,如今正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一周年。面对这样的情况,乌海市找到了哪些道路解决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取得了哪些成果?

史万钧:乌海市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五个结合”“三个扎实”等重要要求,创造性提出、大力度落实“以建设区域创新性城市为统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区域服务能力,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区、生态环保攻坚区、投资贸易首选区、优教优医普惠区”的地区发展思路,开创了乌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乌海市配套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和指标体系,确定了“科技提升转”“嫁接改造转”“增量注入转”“结构调优转”“重组做强转”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厘清了推动产业转型、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措施。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氢经济示范城市,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

乌海市已经初步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产业为主导,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格局。乌海市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被评为全国7个优秀地区之一,并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城镇化率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建市以来,乌海市GDP总量年均增长12%,增长了116倍,人均GDP年均增长10.1%,增长了51.3倍。

中国网记者:结合当地实际工作情况,黄河生态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什么挑战和困难?您有哪些建议?

史万钧:黄河乌海段还面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黄河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

我认为,黄河流域应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力度,充分考虑生态功能定位,更加注重从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入手,大力实施黄河流域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还要抓实黄河文化发展这个铸魂工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将黄河文化与蒙元文化、移民文化、工业文明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促成黄河文化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国网记者 李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