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草场载畜量连续三年负增长;
高端肉牛养殖规模居全区首位;
率先实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政策;
成为全国首个政策性肉羊保险全覆盖地区……
从“加法”到“减法”,从控制增量到追求质量,从“以畜为纲”到“以草为本”,近年来,锡林郭勒在畜牧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实践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引导广大牧民逐步转变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在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加快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做好“减法”:舍眼前、得长远
四、五月间,正是牧草返青的好时节,广袤的乌拉盖草原已经处处可见新绿,一派勃勃生机。春夏之交,哈拉盖图农牧场牧民张东升连着好几天忙于修整自家牲畜禁牧围栏,去年入秋时他家就备好了充足的饲草料,刚入春就做好了休牧时盛放饲草料的铁槽。同样生活在哈拉盖图农牧场的牧民王宝玉,正忙着粉碎玉米饲料,去年入冬时,他家购置了26000斤饲料,加上储存的1万捆青干草,足够家里的羊群平稳度过一个月的休牧期。
如今,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已成为哈拉盖图农牧场牧民们的自觉行动,大家都认为:这个时节牲畜放出去吃不饱还掉膘,关键是对新生牧草的负担重,休牧是有好处的,往近了说可以保护草场,往远了说就是利于可持续发展。
在春季牧草返青期,牧草比较脆弱,通过春季休牧可使牧草充分返青和生长,提高牧草产量。今年,乌拉盖管理区继续在草畜平衡区实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当地采取场镇储备、牧民自备、协调调运等措施,增加饲草料储备量,同时,牧民们对春季休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很多牧户提早行动,备足了饲草料,确保牲畜顺利度过春季休牧期。
在这个牧草发芽的关键时期,不论是牧民个人,还是养殖企业,都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圈养牲畜,为保护草原生态、促进植被恢复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样在位于乌拉盖管理区的内蒙古奥克斯牧业有限公司,一头头母牛全天候被饲养在棚圈里,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草场在春季遭到破坏,就会影响夏季的牧草产量,牲畜在春夏两季都吃不饱,膘情必然下降,牧草返青期休牧是很有必要的。
为畜失地,畜地皆失;涵养草地,畜地皆存。从4月10日开始,全盟继续实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让2.24亿亩草场休养生息。实行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的草场,占到全盟草场面积的83%左右,各地根据草场返青时间,从4月10日起陆续进入休牧期,休牧时间不少于30天,其中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先行进入休牧期,4月15日起,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也开始休牧,锡林郭勒盟对实施休牧的农牧户按休牧草场面积给予休牧补贴,标准按一个月计算为0.75元每亩,预计今年投入资金1.6亿元。同时,锡林郭勒盟采取政府储备、牧民自备、协调调运等措施,储备9.84亿公斤饲草料,保证休牧期饲草料充足。
4月中旬以后,正蓝旗860多万亩草场进入休牧期,在这段时间内,所有牲畜禁止放牧,保证牧草有充足的返青时间。期间,正蓝旗草原生态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来到养殖户家中,发放休牧宣传资料,确保每家每户都能了解到休牧相关政策,并进行了巡逻执法。为进一步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资源,苏尼特右旗在开展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对实施休牧的牧户及时发放休牧补贴,并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短信以及入户宣传、发放明白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休牧制度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从2018年开始,锡林郭勒盟在全区率先实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政策,涉及86519户牧户。据林草部门测算,2019年锡林郭勒盟牧草平均高度为13.74厘米、平均盖度为36.78%,与2018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2.74厘米、2.78个百分点。休牧让牧草安全度过了生长敏感期。
为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从严落实生态保护监管措施,锡林郭勒盟严格执行草原征占用管理制度,查处草原违法案件710起,加强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执法监管,对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开展落实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情专项巡察。
做好“加法”:去粗取精、以质取胜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要从根本上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双赢。
西乌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镇巴彦高勒嘎查牧民巴彦宝力格近年来积极转变养殖理念,实施“减羊增牛”,调整养殖结构,短短5年时间使自家年收入翻了一番。如今,巴彦宝力格家饲养了80多头基础母牛,今年能接牛犊70头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养牛大户。
而在几年前,巴彦宝力格家还是以饲养羊为主,最多的时候达到800多只。巴彦宝力格说,一头牛犊的价格大概是一只羔羊价格的十几倍,但养十几只羊需要的草料和踩踏的草场却比一头牛多得多。经过多方面考虑,他开始调整自家的牲畜结构,逐年减少羊的数量,增加牛的头数。几年下来,他家先后卖掉700多只羊,投入40多万元引进了良种肉牛。很快,可喜的变化随之而来,草场植被一天天恢复,经济收益也一年比一年高,这更加坚定了他“减羊增牛”、保护生态的决心。
有着同样转型经历的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阿拉坦图雅嘎查牧民萨仁其其格,去年她养牛100多头,光靠卖牛犊就收入40多万元,而10多年前,萨仁其其格的生活可没这么富裕。阿拉坦图雅嘎查处于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受草场破坏、羊肉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牧民养羊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拼数量的传统养殖老路已经难以持续。在最艰难的时期,萨仁其其格立足自家草场生产力实际,果断卖掉了全部的羊,转为养牛,现在她家已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
牧民们“减羊增牛”的一个个实践,印证了获得相同收益的前提下,养牛更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增量”,因地制宜推进“减羊增牛”战略,到去年锡林郭勒盟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减至1298万头只,天然草场载畜量连续三年负增长,肉牛存栏达到160万头,其中安格斯等高端肉牛养殖规模居全区首位。同时,顺鑫鑫源、五丰现代、月盛斋、额尔敦等一批肉牛产业项目落地或投产。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而想要达到高质量,必须朝着集约高效、优质高端的方向用力。目前,锡林郭勒盟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做优存量与做大增量并重,这几年,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动员和典型示范,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减羊增牛”成为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目前,全盟肉牛存栏160万头以上,优质良种肉牛年供种能力3万头左右,基本能够满足盟内循环。
目前,锡林郭勒盟已基本形成“南牛北羊”的产业格局,优质良种肉牛存栏初具规模,南部农牧交错地带肉牛产业带初步形成,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已具条件。在做好牛产业的同时,锡林郭勒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做优肉羊产业,重点解决“养”和“加”的矛盾、“量”和“质”的问题。按照目前草畜平衡测算,到2021年天然放牧羊的存栏规模应在1000万只左右。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聚集程度,重点在锡林郭勒盟中北部和西部地区加快推进“锡林郭勒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作者: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