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这里原始森林茂密,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天然林的主要分布区。漠河市西林吉林业局前哨林场,就位于大兴安岭的腹地、祖国的最北方。建场48年来,历经各种考验,前哨林场百炼成钢,成为了如今党性教育的学堂和生态保护的先锋。一代又一代前哨人,在祖国的最北方默默奉献,将前哨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真金不怕火炼 保卫森林安全
前哨林场始建于1971年,是一个集营林生产、森林防火、资源管护、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有林场。四十多年间,前哨林场树立“扛着红旗不放,站在排头不让”的先锋形象,37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其中1次中共中央表彰,3次中组部表彰。
在1987年震惊中外的“五·六”火灾中,前哨林场施业区90%的森林被烧毁。在大火直逼林场场区的危急时刻,前哨林场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和解放军战士一同冲进山林将大树放倒,控制大火的进一步蔓延。在场区内,林场职工和群众们将棉衣棉被浸湿,捂住着火点。13个昼夜的奋战后,林场得以保全,1000多名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了保护,前哨林场党支部也被中组部授予“烈火攻不破的战斗堡垒”称号。
“烈火攻不破的战斗堡垒”既是荣誉,也是优秀传统的象征(受访者提供)
党建带动发展 绿色经济致富
灾后,前哨林场迅速投入重建工作。1989年,凭借“党员先趟路、带领群众富”的做法,前哨林场荣获中组部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刚起步时,职工群众没信心,党员就率先进行承包,让职工看到收益再把资源交给职工。党员带头惠及群众,也成为了前哨的传统。2001年,前哨林场因首创“岗上奉献单位、岗下服务社会”的经验,再次被中组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14年,为了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商业采伐被全面停止。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转型的关键时刻,前哨林场适时转变思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野生鹿苑负责人魏然宝回忆道:“刚来漠河的时候十分困难,什么都没有,是林场给了我们大力的帮助,帮我们做规划、平整场地,通过几年的努力,鹿的数量增加了,效益也提高了。”作为一名党员,魏然宝表示自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带领身边的群众一同致富。2016年,作为“林区转型示范场、生态建设排头兵”的典型,前哨林场被中共中央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魏然宝(右)的鹿苑,如今有了100多只不同品种的鹿 (摄影:潘迪)
在前哨林场,有许多职工原本从事采伐相关工作。面对转型,他们需要新的谋生道路。这时,林场党总支站了出来,给职工信心,为他们谋出路。林场职工杜东峰原本是圆条车司机,在组织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从事木耳、灵芝等食用菌的养殖。杜东峰回忆道:“书记和场长不仅给我们信心,还经常带领党员来帮忙干活,帮我们省去了一些雇人的花费,效益更好了。一开始大家还有点犹豫,现在都抢着干。”
目前,前哨林场的食用菌养殖大棚有140栋,安置147名转岗职工入驻,养殖木耳、蘑菇、灵芝和猴头1000余万袋,人均增收34000余元。魏然宝负责的鹿苑和杜东峰负责的大棚,都只是前哨林场转型创业基地的一个组成部分。红色党建引领绿色经济,前哨人用心守护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富民兴企的金山银山。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前哨林场成为了基层党建的品牌与模范。2019年,黑龙江省委党校、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政研会、大兴安岭地委分别在前哨林场设立教学科研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武警中队、其他林场、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来到前哨学习党建的经验做法,领悟前哨精神。来参加培训的学员黄桂华被前哨精神深深感动,他表示:“前哨人的拼搏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年轻干部扎根边疆,守好祖国的北大门”。
传承红色基因 “林二代”接力建设边疆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反映边疆建设者热情的口号,在前哨林场真实地发生着。许多林场干部、职工的子女,原本有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但他们被父辈的奉献精神感动,在父辈的影响下回到林场工作,为前哨带来了青春活力。
已经退休的油锯手王东森,曾因出色的采伐技术,被称为大兴安岭林业战线的“采伐大王”。采伐时,王东森就心系森林生态保护。采伐过程中,大树倒下难免砸到小树。王东森算了笔账,一个生产期下来,每名采伐工会毁掉一万多株小树,给林场造成一笔不小的损失。于是,王东森带头在采伐工作中倡议“树往空处倒,小树保护好”。生产中不忘保护树林的王东森,也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守护绿水青山的一线。
守护森林,是令这对父子开心的事(摄影:潘迪)
王东森的儿子王鑫,在前哨林场身兼数职:育林人、护林人、扑火队员,每一个职务,都是以保护树林为己任。王鑫笑称,父亲砍了一辈子树,自己种树护林,也算是“父债子还”。但对父亲的辛勤付出和保护生态的意识,王鑫充满了敬佩:“父亲保护了不少小树,我要栽更多的树,这片青山不仅要守住,更要传承下去。”他在山中搭了帐篷,吃住在那里,只为更好地保护这片青山。
住在这样的帐篷里,王鑫全心守护边疆的绿水青山 (摄影:潘迪)
前哨林场副场长王福生在工作上是一名多面手,运材司机,扑火队长,种植、后勤与管护工作者,王福生把自己的工作热情毫无保留地挥洒在了前哨林场。如今,王福生的女儿王惠也投身于前哨林场的建设工作。
大学毕业之际,学艺术设计的王惠本打算去深圳发展,但见到父亲一生为前哨和家乡的辛勤付出,她被深深地感动和影响,回到了前哨林场。回忆起这段往事,心系林场发展的王福生说:“希望女儿回来,是因为看到林业系统缺少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回来,能带来新鲜的思想,把我们这个团队带活。”
现在,王惠是前哨林场的团委书记、工会干事。和父亲一样,王惠有多个身份,她同时担任展馆讲解员、电商售货员、宾馆接待员。作为展馆讲解员的王惠,每次介绍前哨林场的发展历程时,她都会无比震撼,为父亲奉献一生的事业所感动。她说:作为前哨的工作者和传承人,前哨的红色精神在我心中尤为深刻,而这让我对建设好林场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惠在展馆介绍前哨林场发展历程(摄影:潘迪)
林场的昨日,是一段战胜困难,涅槃重生的故事。前哨的今昔,是祖国最北的党建红坐标,是生态建设的先锋哨,而在前哨人的坚守和传承下,这片林场也正朝着美丽的明天,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