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通辽市人民政府主办,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协办,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科左中旗人民政府、扎鲁特旗人民政府承办的西辽河文化论坛在通辽市隆重开幕。
嘉宾浇注金沙,见证西辽河文化论坛隆重开幕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冯正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陈永志,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曹建恩,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通辽市委副书记、政府市长郝茂荣,通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莉,通辽市政府副市长于沨,通辽市政协副主席金孟和出席活动。
西辽河文化论坛现场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冯正玉讲话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陈永志致辞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作主题为“南宝遗址、哈民遗址考古发现”的发言
于沨在致辞中指出,西辽河文化论坛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背景下,由通辽市政府倡议举办的,旨在通过搭建平台,让西辽河文明“开口说话”,向世界发声,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贡献通辽力量。星河浩荡岁月悠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文化人德润千秋。有积淀方能有发展,知过去才能有未来。“西辽河文化论坛”的硕果,将在通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厚重而悠远的推动作用。
通辽市政府副市长于沨致辞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通辽地区首次举办的大型高端文化论坛,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国家文物局原巡视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故宫学院考古所所长李季,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王军,中国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黄元,中国文物报遗产编辑中心负责人李政,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刚,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遗产保护研究五所所长张谨,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郑钧夫等多位国内文化文物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遗产保护研究五所所长张谨作主题为“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路径探索”的发言
会议期间,部分专家代表就通辽境内发现的重点史前文化遗址研究及通辽地区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主旨发言。同时,围绕通辽地区在西辽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创建文化大市品牌、文物资源与经济发展融合渠道等主题进行了高峰对话和研讨。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考察扎鲁特南宝力皋图博物馆
据悉,通辽市作为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极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文明文物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辽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库伦旗小奈林稿遗址,距今约8000~7000年,其后哈民遗存、小河沿文化、南宝力皋吐类型等,基本构建起了通辽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考察哈民考古遗址公园
西辽河文化论坛的召开,对于探索中华文明基本特征、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和国家演进过程、讲清楚西辽河文明优秀基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推动通辽市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将“西辽河文明”打造成通辽市的“金色名片”,具有积极的作用与里程碑式的意义。
西辽河文化论坛现场
多年来,通辽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和管理力度,推动全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通辽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92处(居全区第三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3处,长城202公里;可移动文物78142件套(全区第四位,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5件、二级文物389、三级文物786件),迄今为止,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的文物遗址四处(全区共十处)。实施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5家,每年免费接待观众120余万人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大市之一。
【南宝力皋吐博物馆简介】
南宝力皋吐博物馆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南宝力皋图嘎查南一公里处,北倚大兴安岭,南望西辽河,东邻松嫩平原,西眺燕山。
辽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之一,而西辽河中下游是辽河流域史前文化承上启下的重要地区,也是东北地区各大史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敏感区域。南宝力皋吐所处的区位优势,这里一直处于一个文化通道的位置,至少有三四种文化因素共同存在于南宝遗存中。南宝力皋吐遗存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内蒙东南部地区史前考古的一项空白,也为了解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形态、原始艺术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大量材料,为探讨同一时期相关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南宝力皋吐共清理房址18座,墓葬400余座,出土陶器、玉器、石器、蚌器等各类文物1500多件,出土文物之多、发掘面积之大、获取资料之丰富为东北地区所罕见。因此,2006至2008年,该发掘项目获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并入选国家文物局举办的“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学论坛”六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5月,南宝力皋吐古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规划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展厅面积3200平方米,是以南宝力皋吐出土文物的专题展览。为了充分体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在展厅内除了展示文物外,还利用数字网络多媒体技术,用3D动画的形式展示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还利用现代虚拟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接收到该文物的相关信息。同时在展厅外,为了增强实物性和直观性,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史前先民的生活场景,如原始制陶、原始饮食、氏族议事等。
【哈民遗址简介】
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以下简称哈民遗址) 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境内,距通辽市城区50公里。该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是集遗址保护、文物展示、考古体验、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五位一体”的遗址公园。保护遗址区34.5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17万平方米,在遗址核心区规划建设了“五区、一广场”。“五区”即遗址保护区、史前再现区、文物陈列区、神坛祭祀区、研究管理区。“一广场”即遗址文化广场。
遗址于2010年开始发掘,已发掘82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500多件,出土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种子80多万粒。现已对外正式开放,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东北地区和科尔沁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研究史前文化的重要基地、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6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十大考古遗址公园”。哈民遗址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中华三大史前奇观、一大改变”。
第一大奇观是: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展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丰富、遗迹现象之震撼,在世界的史前考古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第二大奇观是:遗址内发现了十几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质房屋构架遗迹,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形态和建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第三大奇观是:房址内发现了大量凌乱堆弃的非正常死亡人类遗骸,特别是其中一座仅十八平方米的房址内就发现了97具人骨遗骸,将史前那个重大灾难事件原生态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令人触目惊心,堪称中国史前之最。一大改变是:哈民遗址的发掘,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而且使科尔沁地域历史实证足足提前了一千多年,改变了史前科尔沁地区一向被视为边塞蛮荒之地的认识,充分证明了科尔沁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文/图:王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