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李秉荣作新闻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刘万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孙振云、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牧远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李秉荣作新闻发布
记者提问: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既是森林大省也是草原大省,同时也是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请问近些年,内蒙古在荒漠化防治和草原建设与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工作思路是什么?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牧远答记者问
牧远:关于荒漠化防治。多年来,内蒙古依托“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造林补贴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和自治区重点区域绿化、沙地综合治理等工程项目,持续开展防沙治沙。“十一五”以来,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多万亩。据2014年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比2009年分别减少625万亩和515万亩,实现了由极重度、重度向中度、轻度转变。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呼伦贝尔沙地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的较大转变;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和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长191公里、宽500—1000米的绿色防风固沙林带基本形成;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全区生态环境取得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效果。
关于草原建设与保护。内蒙古拥有13.2亿亩天然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多年来,内蒙古坚持草原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认真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积极推进草原保护建设重大工程,全区天然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从本世纪初的30%稳定提高到44%。
随着草原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草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效益明显提升。2018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3.8%,比2000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内蒙古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草原植被恢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水平。
我们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规划。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的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防沙治沙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防沙治沙主要责任人。为推进防沙治沙的法治化,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制定和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2009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每五年对各地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组织编制了《自治区防沙治沙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纲要》等生态建设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飞播、封育和人工造林,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对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逐步减少沙化土地的目标、时限、步骤、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同时,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草原管理条例》《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规范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方面,形成了以“一法两条例两规章”为主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强化草原监督管理机构队伍建设,从1983年成立全国首个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开始,到目前已逐步构建起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四级执法体系。
积极推行“草畜双承包”和草原“双权一制”,把人畜草、责权利统一协调起来,释放了草原经营活力,促进了草原生态在发展生产中得到有效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实行严格保护。在落实国家“三禁”制度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制定了“五个严格”制度,即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迁出区和封育区、严重沙化退化和生态脆弱区、农区严格实行禁牧;对草原牧区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林地、草地、沙地管理,坚决制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超载过牧等破坏植被的行为,使沙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同时,采取“标准亩”“四到盟市”“保底封顶”“奖惩挂钩”等多项措施,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大大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草原生态加快恢复。与2010年相比,平均植被盖度提高了7个百分点,140万户、490多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建立草原专职管护队伍,提升监管能力。2018年,内蒙古已选聘草原管护员2735人,补贴资金5812万元,切实加强了草原保护和监管水平。
推进工程建设,加快治理步伐。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强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走出了一条大工程带动大治理的防治之路。在国家“十二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中,内蒙古成绩位列前茅。
狠抓草原封育、飞播牧草、草田轮作及牧草良种繁育等基础建设,坚持适地适种、良种良法,开展人工种草。截止目前,全区人工种草从1980年的785万亩稳定提高到3000万亩,草原鼠虫害的防控能力达到5000万亩。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结合地面调查,对草原植被盖度、长势和产草量进行动态监测,积累了大量草原资源数据。
发展林沙草产业,增强防治动力。把荒漠化防治与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重点培育发展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森林草原沙漠景观旅游等六种类型的产业,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符合地区资源特点的林沙草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防治成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以治沙、治水、治碱为重点,积极使用乡土植物种,科学配置防治模式,组装配套适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特别是沙区农牧民的技术培训。同时,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确保防治质量和修复效果。
下一步,内蒙古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坚持以保护和增加沙区林草植被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为保障,实行统一规划,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
大力弘扬“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推广库布其治沙经验。努力构建沙区生态安全体系,改善沙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沙不成害、风不成灾、水土不流失。
融合林草生态保护修复,草灌乔合理搭配、种改保有机结合,着力促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修复、草原资源合理利用,尽快形成人草畜和谐发展的新格局,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记者提问:请问经过70年的发展,内蒙古都形成了哪些农牧业优势产业?还有一个问题,当前,人民群众正在从过去追求吃饱向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转变,党的十九大也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请介绍一下我们在提升农畜产品质量,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孙振云答记者问
孙振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由“吃粮靠返销”变为粮食净调出省区,到成为国家“粮仓”“肉库”“奶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大力实施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生产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奶产业和玉米产业2个千亿级,肉羊、肉牛、羊绒、马铃薯、小麦、杂粮、向日葵和蔬菜产业8个百亿级优势产业。
在奶产业方面,内蒙古地处北半球“黄金奶源带”,奶源纯天然、无污染、品质高,牛奶产量、奶业竞争力和奶制品市场占有率位均居全国首位。2018年,全区牛奶产量565.6万吨,加工产值1654.6亿元,奶制品产量254.8万吨,形成了沿黄、西辽河、嫩江、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五大牛奶产业带,打造出伊利、蒙牛两大世界级乳品企业,位居世界奶业第8位和第10位,圣牧高科跻身中国奶业前20强。
在玉米产业方面,内蒙古地处北半球“黄金玉米带”,是国家主产省区之一,所产玉米色泽金黄、颗粒饱满,淀粉含量、含油量、蛋白质含量高。2018年,玉米产量2700万吨,种植产值656.8亿元,加工产值405.6亿元,形成了以通辽、兴安盟、赤峰为重点的东部玉米优势产业带和以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为重点的沿黄灌区玉米优势产业带。
在肉羊产业方面,内蒙古是国家主产省区之一,天然草原生产的羊肉高蛋白,低脂肪,被誉为“肉中人参”。2018年,羊肉产量106.3万吨,居全国首位,肉羊加工产值207.3亿元,形成了以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巴彦淖尔为重点的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区和农区三大肉羊养殖产业带。
在肉牛产业方面,内蒙古是国家主产省区之一,所产肉牛肉质鲜嫩,蛋白质高,脂肪适度,比较优势明显。2018年,牛肉产量61.4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肉牛加工产值93.6亿元,形成了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主产区和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两大牧区及西部新兴高端肉牛产区。
在羊绒产业方面,内蒙古羊绒产量全国第一,是国家重要的羊绒主产区、集散地和分梳加工基地,所产羊绒纤维细长柔软、光泽鲜亮,交易中以克论价,被誉为 “纤维宝石”。2018年山羊绒产量6606.8吨,加工产值142.7亿元,形成了以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为核心的羊绒产业带。
在马铃薯产业方面,内蒙古是国家主产省区之一,所产马铃薯薯形好、块茎大、整齐度高、干物质含量高,深受市场欢迎。201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526.5万亩,鲜薯产量749万吨、产值82.4亿元,马铃薯加工产值25.5亿元,形成了以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为重点的阴山北麓和呼伦贝尔为重点的大兴安岭沿麓马铃薯产业带。
在杂粮产业方面,内蒙古杂粮产业规模全国领先,所产杂粮无污染、天然绿色,品种众多、品质优良、品牌知名度广,深受消费者认可。2018年,莜麦、谷子、绿豆、高粱、荞麦等杂粮种植面积1230万亩,种植产值44.4亿元,加工产值136.9亿元,莜麦餐饮收入60亿元,形成了以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北部地区为重点的中西部杂粮杂豆和以赤峰、通辽、兴安盟为重点的东部杂粮杂豆产业带。
在小麦产业方面,内蒙古春小麦色泽美观、容重高,品优质佳,营养丰富,在全国久负盛名。2018年小麦产量202.3万吨,种植产值60亿元,加工产值77.6亿元,形成了以巴彦淖尔为重点的沿黄灌区和以呼伦贝尔为重点的大兴安岭北麓优质小麦产业带。
在向日葵产业方面,内蒙古是向日葵主产区和集散地,所产向日葵籽仁饱满,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低,香脆可口,享誉国内外。2018年内蒙古向日葵种植面积约800万亩,居国家第一,种植产值84.7亿元,加工产值60.4亿元,形成了以巴彦淖尔为重点的沿黄灌区和以乌兰察布、赤峰为重点的中东部丘陵区向日葵产业带。
在蔬菜产业方面,内蒙古冷凉生态环境下种植出来的蔬菜优质营养、绿色健康,畅销区内外市场。2018年全区蔬菜438.6万亩,产量1586万吨,产值312亿元,形成了以赤峰和通辽为重点的设施蔬菜、乌兰察布为重点的冷凉蔬菜、巴彦淖尔为重点的加工型蔬菜产业带。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聚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推动产业提档进阶、梯次推进、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更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力争将肉牛、肉羊、杂粮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把大豆、中蒙药等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集群,使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支撑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只有把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关,才能保证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牧厅坚持“产”“管”“树”并举,深入实施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坚决把好食品安全源头关。目前,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四级监管机构已全部建立,建设105个检测机构,年定量检测农畜产品2万多批次,速测筛查25万多批次,农畜产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主要农畜产品总体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96%以上,比2001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
一是坚持源头管控,把优质产品“产出来”。实施农牧业生产标准化行动,以标准保安全,重点推广种养业生产标准214项,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牧户按标生产,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目前,内蒙古培育“三品一标”用标产品3600余个,总产量1400多万吨,有机产品产量居国家第一。蔬菜、羊肉、大米等优质安全农畜产品专供世界军人运动会、国家冬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把质量安全“管出来”。全面实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了质量安全监测、执法监管、追溯管理等工作,近5年,全区农牧系统累计出动综合执法人员23万余人次,查处假劣农资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类案件47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3100余万元。开展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工作,并启动实施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已接入企业、门店、检测机构1400余家,让农畜产品实现“持证上岗”和全程可追溯。
三是强化质量引领,把绿色品牌“树起来”。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蒙字号”和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推广,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个、国家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9个,锡林郭勒羊肉等4个品牌被评为“国家百强区域公用品牌”,科尔沁牛肉、通辽黄玉米、乌兰察布马铃薯品牌价值超百亿元,“天赋河套”、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兴安盟大米、赤峰小米、鄂尔多斯羊绒、乌海葡萄、阿拉善双峰驼等区域公用品牌和蒙牛、蒙草、蒙稻等“蒙字号”品牌越树越亮,享誉国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记者提问: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也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请问,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水利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防灾减灾、保障供水安全以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刘万华答记者问
刘万华:回顾这70年的历程,内蒙古自治区一代代水利人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通过不懈努力,使内蒙古水利面貌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一是水灾水患得到有效防治。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初步形成了以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以及防洪调度、抢险、抗灾等防护体系。防洪标准由5至20年一遇提高到20至50年一遇,黄河防洪标准提高到30至50年一遇,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2019年,全区水库、淤地坝没有1座发生溃坝,河道没有溃堤,全区因山洪灾害死亡仅1人,死亡人数为1981年以来最低。
二是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通过70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农村牧区饮水工程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分散到集中的迅速发展,全区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工程93.86万余处,解决了18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三是“三水”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为了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先后实施了跨盟市水权转让试点、灌区节水改造、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涉及农业、工业、生活节水的多项举措。实施的跨盟市水权转让试点工程实现河套灌区节水2.3亿立方米,转让水量1.2亿立方米,为74个工业项目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十一五”末2010年的40立方米下降至2018年的17.36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近几年,通过实施河湖连通、生态补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累计向乌梁素海补水19亿立方米,向呼伦湖补水近88亿立方米,向岱海补水400多万立方米,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5年不干涸,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408.86万公顷。这些举措的实施,在改善和遏制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全力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防线、维护边疆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四是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70年来,相继建成红山水库、绰勒水库,三盛公水利枢纽、海勃湾水利枢纽、河套灌区以及察尔森灌区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工程,全区水库累计达到607座(总库容109.77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将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原标题:内蒙古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 农牧区美 农牧民富——辉煌70年 北疆大地换新颜——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