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决温饱”到“吃出健康”:壮丽70年·通辽记忆之饮食变迁

发布时间:2019-09-23 19:30: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张宇曦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民以食为天,从“食不果腹”到“解决温饱”到“吃出健康”,一方小小餐桌上的“大逆转”,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也见证了人们不断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时代变迁。

民以食为天,从“食不果腹”到“解决温饱”到“吃出健康”,一方小小餐桌上的“大逆转”,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也见证了人们不断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时代变迁。从过去的冬天只能啃咸菜,到现在的瓜果蔬菜没有四季之分;从过去的食材单一,到现在随处可见的山珍海味;从过去的吃饱吃好,到现在吃出精致、吃出品位、吃出健康;从过去的凭票供应、到店用餐到如今的手机点餐的时代跨越……70年,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努力果腹到追求健康,变化的是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现如今,饮食文化更是成为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历史缩影和文化符号。

解放初期 物资缺乏 一日三餐“系”在票上

天气渐渐的凉了,初秋的早上更是透着一股凉爽,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工商局家属楼的胡凤荣老人还是像往常一样早早的出门,来到城东大墙边儿的早市,待早市散去,总会留下一些人们挑剩下的蔬菜或者是水果。“就这么扔掉可惜了。”她每天都拿着个塑料袋,拾捡这些蔬菜。不了解胡大娘的人还以为她家境贫寒,要捡这些菜叶来度日,其实不然,她只是过去穷怕了,饿怕了,也节俭惯了。儿女们也劝她,可是她怎么也改不了这个毛病。“我闲着也是闲着,把这些拿去给街边养鸡、养鸭的亲戚。这些菜对它们来说都是好东西,扔了可惜了,也可以帮衬着亲戚节省一点开支呢。”胡大娘坚持已见。

78岁的胡大娘经历过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那段特别艰难的岁月,虽然现在日子好了,她依然节俭。她出生在一个叫五家子的小村庄,还记得10多岁的时候,有一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而她和10多个兄弟姐妹都张嘴等着吃饭,家里实在是没有吃的,邻居家情况也都是如此,不能眼看着弟弟、妹妹就这么一直饿下去,无奈,她领着几个弟弟、妹妹到很远的村庄去讨饭吃。虽然那时她还很小,但是对这段挨饿、讨饭的经历记忆特别深刻。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于物资匮乏,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于是出现了大锅饭和粮票来平衡生产力水平和消费需求。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胡大娘还记得除了粮、油、后来还增发了豆票、糕点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而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资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份量肯定是相当少的。

1997年从一副食下岗的李明还清晰的记得当时商场的繁盛时期,因为,当年,通辽人想买吃的只能到一副食——六副食去买,小到花椒面儿大到米面粮油,这里的东西最全。她还记得到年节的时候,店内就会挤满了人,水泄不通,而商场外面则排起了长龙。而她们营业员开始三班倒,轮班卖货。在最初期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凭票买,慢慢的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只有白糖、红糖、香烟凭票购买了。

“谈不上吃饱,只能说是饿不着。”这是那一代人的记忆。

“每人每月也就20斤粮食, 基本上都是麦麸或是带壳儿的粗粮,自己还要加工一下,加工完了粮食就少了,吃上一顿肉更是想都不敢想。”那时,为了能让家里的孩子们填饱肚子,胡大娘经常到附近的山上挖一些野菜回来,给孩子们开小灶,熬野菜粥。她还记得:无论孩子们在屋外玩耍还是在熟睡,只要闻到粥的香味,立马跑到锅台边上眼巴巴的等着。“当时,我母亲还说我们几个是属狗的,鼻子特别灵敏,其实,不能说野菜粥有多好吃,甚至还有些苦涩,但是为了填饱肚子,自然忽略了苦味,只有香味和幸福的感觉。”胡大娘的小女儿周小杰对记者说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日子稍微好一些了,餐桌上也能出现土豆、地瓜、白菜、萝卜这些蔬菜了,但是到了冬天就没菜吃了,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存储秋菜成了人们的一件大事,那时,家家都会备上一二百斤的大白菜、土豆、萝卜过冬,为了在冬天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北方独有的“菜窖”也应势而生。胡大娘还记得自己家里是一个深一米五左右的菜窖,口小底大,菜窖的边缘搭一个梯子,方便进出取菜。为了保持菜窖内温度,有时还要在窖里放上几桶清水,得用清水结冰释放出来的热能保持窖内的温度。她家用菜窖的习惯差不多保持了二十年左右。

其实,那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每家每户餐桌上的菜肴都是相似的,人们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人们的想法很简单:吃饱就好。

改革开放 百业待兴 吃饱吃好“吃”出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我市农村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牧区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粮食油料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显著发展,为提高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农牧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正向小康生活跨越。

逐渐从饥饿走向温饱的人们,终于结束了大家抢着吃的时代,家里也终于有了剩余的粮食,人们可以敞开肚皮吃个够了。但是老百姓的家里吃上白面馒头和精细粮,还是个稀罕物。

66岁的张凤霞蒸得一手好馒头的绝技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在河西绿太阳农贸市场,她蒸的馒头往往是供不应求,有大量需求的得需要头一天预订。她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如果能蒸一锅馒头就像过年了一样,那时候想蒸一锅馒头,得需要头一天晚上把面和好,放在家里的热炕头儿,待发酵到有蜂窝状还要再掺上面粉揉上几次,第二天早上才可以蒸。馒头蒸好时,掀起锅盖儿满屋的热气伴着小麦的清香,往往是馒头还没出锅,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了,都顾不得烫手,抓起一个馒头就着咸菜就吃起来,她家的老大一口气能吃三四个大馒头。当然,肉还是稀缺物,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餐桌上才会出现,家里的鸡蛋、鸭蛋往往也要留着招待客人,或者是家里有人生病了才能有“幸”吃上当时来说最好的营养品。

但是当时,每一个人都有明显的感觉:可以吃饱了。

像张凤霞如今在照顾她三周岁的小孙子,平时对饮食还有些钻研的她,对孙子的饮食就特别的用心和仔细,肉、蛋、奶是每一天内不可或缺的,南瓜、马铃薯、红薯、山药要蒸着吃才有营养,还要给孩子吃新鲜水果,喝鲜榨的果汁。而自己家的餐桌上也开始注重荤素搭配,如何制作才能更有营养等。曾经苦涩的经历不免让她有些感慨,吃饱吃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人们开始更多的琢磨养生和保健了。

在市民贾春华家的相册里,记者发现,有一张拍摄于1984年春节的照片,这个时候,她们一家四口的餐桌上已经有四个菜了,酱牛肉,鱼、鸡蛋、烤肠,一家四口高兴的举起酒杯,共同庆祝春节,这一瞬间被爱好摄影的同事记录下来。确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老百姓的餐桌上越来越丰盛了,在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水果了,一个新的“饮食”时代已经到来了。

饭馆酒店似雨后春笋,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名师大厨层出不穷,特色店、品牌店百花齐花。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下馆子必吃大鱼大肉这种土豪吃法已渐渐被人们摒弃,科学膳食和养生概念开始大行其道。之前因粮食短缺而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成为健康食品,重回到餐桌上受到追捧。绿色、有机、原生态成为新的关键词。

“油特别多,味精味儿特别浓的话,那顾客下次肯定就不来了。”有着十五年餐饮从业经历的高峰,一直在随着消费者的口味变化而改变经营理念,这期间他经营过几家饭店,十几年来,他从饭店的菜品和服务模式上一直做着改变。“如果要是在十五年前,老百姓来饭店消费,讲究排场,点的肯定都是大鱼大肉,菜品的要求上也是色香味俱全,而现在就不一样了,人们不注重排场了,点菜够吃就行,对菜品的要求更加精细化、细致化,越是原生态的东西越受顾客的喜欢,同时开始追求服务和品位了。”高峰一直觉得他的经营理念还比较满足顾客的需求,他在新城区刚刚开业的酒楼正忙着,在一楼大厅,就是各种大锅炖,野生鱼、小笨鸡、有机菜等等,他也经常去有机蔬菜基地去采购,往往这些是最受顾客欢迎的。

蔬菜水果要吃新鲜的、鸡鸭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五谷杂粮来增加膳食纤维,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保持酸碱平衡,人们对饮食的挑剔和对健康理念的追求已经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上升到吃饱吃好、吃出健康。

科技引领 指尖一点 足不出户“尝”遍全球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外卖餐饮发展如火如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各色饮食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下单,快速便捷地送到顾客手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吃的方式有了巨大改变,大家不再局限于在家吃饭或者下馆子,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外卖、网购到家等服务解决吃饭问题。

如今,走在通辽的街头,从地道的东北菜、民族特色的蒙餐到精致的川菜、湘菜;从阳春白雪的西餐到接地气的火锅;从各具特色的小吃到格调高雅的咖啡厅;人们现在想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去哪儿吃”。

“人在家中坐,美食送上桌。”已渐渐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加班、熬夜、懒的做饭、招待客人,只要一部手机,美食自会有人送上门。 “美团”“饿了么”等外卖APP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小到一个饭包、一盒水果捞,大到一顿火锅全都可以搞定。家住京汉新城的张越在中秋节期间就利用外卖APP为父母张罗了几个菜,她觉得过节期间最累的就是父母了,从节前就开始去早市、超市忙着采购,过节当天儿女们都回去了,父母还要在厨房忙活一个上午,她想让父母轻松过个节,于是就利用外卖APP在一家经常去吃的饭店点了几个家常菜,一家人终于不用在厨房忙活了,可以有空闲时间一起聊聊天、散散步,她觉得这才应该是过节该有的轻松、惬意。

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更是进一步提升了餐饮业运营效率,让世界都缩小了。当你看到冰岛大西洋鳕鱼、印度大虾、挪威三文鱼、智利鸡胸肉、泰国进口莲雾、南非红心葡萄柚、墨西哥牛油果、菲利宾木瓜这些美食时已不是垂涎欲滴,而是唾手可行。因为你只需动动手指一键下单,坐在家里,鲜活冷冻的美味便可即日送到。

70年间,一方小小的餐桌,从单一到丰富,从饱腹到健康,饮食已成为历史的符号,记录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不仅折射出人们生活品质的转变,更加反映出我市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攀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