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黄牛产业脱贫结硕果

发布时间:2019-09-18 17:54:39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肖阳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内蒙古科左后旗大力发展养牛产业,推动传统养牛向现代化转型,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格局、优化市场交易环境,创新黄牛产业扶贫多样化路径,让养牛成为拉动畜牧业经济发展和促进贫困户增收的重要引擎。

【视频】走进“黄牛之乡”科左后旗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南部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是中国草原肉牛之都核心区、远近驰名的“黄牛之乡”,是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发源地和主产区。1953年,当地开始实施黄牛改良工作,经过本交改良、常温人工授精、颗粒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细管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四个阶段黄牛改良的艰辛历程,现良种牛比例已达到100%,母牛繁殖成活率从90年代的45%提高到现在的93%。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养牛产业,推动传统养牛向现代化转型,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格局、优化市场交易环境,创新黄牛产业扶贫多样化路径,让养牛成为拉动畜牧业经济发展和促进贫困户增收的重要引擎。

如今的科左后旗养牛户家中,养的清一色都是改良西门塔尔牛(摄影:中国网记者 杨霄霄)

在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苏木,人们世世代代都有养牛的传统,如今这个苏木有1.6万人口、5.6万头牛,人均3.5头牛。从早年间的老牛到如今的新品种,从“贫困户”到“养牛大户”,这里的人们正在用现代化的方式改造着传统养殖,也改造着自己的生活。

在巴嘎塔拉苏木伊和布拉格嘎查村民浩斯家里,有一头养了22年的老牛见证了这一变化。1993年起,浩斯开始对家里的黄牛进行品种改良并免费为全村的养殖户提供黄牛配种服务,20余年间已经改良了三代牛,当年个头不高、品种不好、价格较低的老牛已经“进化”成了个大、肉多、价钱好的改良西门塔尔牛。同时他还成立了欣盛养牛合作社,带动贫困户通过科技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如今浩斯家的牛已经发展到100头,也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

有了好品种还要有好销路。以前科左后旗的农牧民想要卖牛,需要到临近的通辽市开鲁县甚至吉林省等地,运输成本大,价格不透明,市场门槛较高。为了让农牧民将养牛风险降到最低,科左后旗培育出了一大批专业的“牛经纪人”,作为中介连接市场和当地农牧民,通过牵线搭桥让农牧民买牛卖牛不再难。

“牛经纪人”在牛市中“牵线搭桥”,打开销路(摄影:中国网记者 杨霄霄)

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苏木百兴吐嘎查村民红石是当地“有名”的牛经纪人,他们会帮助养殖户选择合理的时机和价格买牛,再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户科学养殖,最后通过牛市或者快手平台打开销路,让养殖户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交易。在科左后旗,像红石这样黄牛经纪人共有三千多人,嘎查村覆盖率达到了100%。

养牛要成功,核心在于养殖链条要循环起来,科左后旗依托黄牛交易市场加快农村牧区黄牛经纪人队伍建设,形成了养牛——育肥牛——牛经纪人——市场的循环产业链条。市场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牛经纪人提供了更多便利。

在通辽有四大牛市,其中伊胡塔牛市以交易量大、管理规范、西门塔尔牛品质高而闻名。据了解,伊胡塔牛市年交易牛头数超50万头,年交易额超50亿元。伊胡塔牛市总经理李永健说,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通过伊胡塔牛市的平台,把后旗的黄牛销往全国各地。

在通辽伊胡塔牛市,甫一开市,来自全国各地的买主立刻蜂拥进来选购中意的牛只(摄影:中国网记者 苏文彦) 

据了解,为了加固黄牛产业链,科左后旗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加大棚舍、窖池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粮改饲”和秸秆再利用,支持黄牛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科左后旗全旗黄牛存栏81万头,拥有3家黄牛产业重点龙头企业、22家标准化养殖场,建成年交易40万头以上的黄牛交易市场2个,已经形成一条成熟运行的黄牛全产业链。目前,科左后旗近1.1万户贫困户通过养牛脱贫,人均养牛2.3头,既解决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还让他们有事做、有收入。

(记者: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