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握生态产业“金钥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造林、管护和益贫工作机制,实现了沙地增绿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
创新造林机制,大规模生态修复促增收。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用好财政补贴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类主体投入生态建设,并采取专业施工、保活造林模式,实行大规模连片治理,大大提高了生态治理的速度和质量,每年以100万亩左右的规模加速推进。现已完成“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516万亩,围封禁牧沙化草牧场805万亩,设立自然保护区、封禁保护区17个;实施村屯绿化858个、通道绿化1800多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新增牧草面积120万亩,全旗土地沙化退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迅速恢复,沙地治理项目区内耕地粮食单产大幅提高。
坚持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增收。积极调整林草种植结构,促进沙地治理由生态型向生态效益并重型转变。鼓励农牧民利用退耕还林还草地块、采伐更新迹地、庭院周边等种植优质牧草、道地药材,栽植大果榛子、锦绣海棠等经济林,以结构调整促进增收。2014年以来,已建成果树和种苗基地4万亩、木本油料和林板一体化基地10万亩、蒙中草药材种植采收基地50万亩,种植紫花苜蓿6万亩。
突出绿色发展,搞活生态文化旅游促增收。实施“全域、四季、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大青沟地质公园、“一带一路”敖包相会主题小镇、乌旦塔拉七彩园林等景区景点,带动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产业增收。散都苏木车家村开发建设草甘沙漠旅游区,带动33户贫困户、117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建立益贫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管护促增收。在生态治理中,优先吸纳贫困农牧民务工或直接参与苗木抚育管理、树木栽植、后续管护等工作,带动贫困农牧民增收。在全市率先实行全域全年禁牧政策,组建了农村牧区综合执法大队,聘用410名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为生态护林员,年人均工资1万元。
建立激励机制,落实生态惠民政策促增收。采取有偿流转土地的方式,鼓励群众将沙化土地退出来造林种草,群众将土地交给专业造林队伍保活造林三年后,按照“树随地走”“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将林木再移交给农牧民,既解决了后续管理的问题,又增加了农牧民资产收益。同时,落实生态奖补政策,年均发放各类生态补贴资金6.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