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绿色三江源的“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19-09-16 18:55:00丨来源:青海日报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目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壮美风光,广袤的玉树大地,远处的雪山连绵不断,草原就像一块绿色的地毯一样,铺向远方,潺潺的流水、冰川、湖泊、草甸、森林,似乎要将“中华水塔”坚固丰沛的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关注他的人。

  曾几何时,玉树给我们的第一直觉是荒滩枯草一片,三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平均4200米以上的海拔,“树贵如玉”的奢望,让每一个人为他脆弱的生态环境而揪心不已。

  而今,目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壮美风光,广袤的玉树大地,远处的雪山连绵不断,草原就像一块绿色的地毯一样,铺向远方,潺潺的流水、冰川、湖泊、草甸、森林,似乎要将“中华水塔”坚固丰沛的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关注他的人。

  诚然,从绿色发展的意义上讲,玉树就是青海的一个缩影。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的嘱托,玉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以赴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让“绿色感恩”变成自觉行动

  玉树藏族自治州土地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涵盖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占园区总面积的85%,涉及杂多、治多、曲麻莱3县9个乡镇、34个行政村,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中华水塔”,这里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区域内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原始的大面积高寒生态系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

  显然,玉树生态地位的特殊性、重要性,已不仅仅是停留在保护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干旱草甸等源头地区生态系统的层面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将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转化为“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实际行动,把三江源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守好、最大的责任担当好、最大的民生保障好。这成为玉树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于是一个永远的主题。

  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数据看出,从2004年到2016年,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1%;荒漠化和黑土滩面积由15.56%降低到13.9%;长江、澜沧江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增长34.7亿立方米和0.58亿立方米;实施禁牧3869666公顷,组织生态移民3.3万人;牲畜存栏由280.33万头(只)减为251.78万头(只),近31万人享受到生态补偿。

  尤其是2013年后,青海省停止在玉树设立探矿权,境内探矿权已全部退出;所有规划内的水电开发项目全面叫停,历史遗留过采区生态修复深入推进,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已有1.8万人走上生态公益性岗位,玉树市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湿地面积有所扩大、江河径流量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有所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这一系列成绩意味着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呈现出了“增水、增草、增鸟、增收入、增和谐”的“五增”现象,玉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数天的玉树之行,我们感同身受:当地党员干部群众是这里最好的“守护神”,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同进入眼里的沙子一样,怎么也不能容忍,山林间的每一棵树、每一棵草,甚至每一只鸟,每一条河,都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举足轻重”,玉树人追逐着“生态效益优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脚步,不断前行。

  “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互促共赢

  把“生态保护”作为玉树立州之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玉树藏族自治州既有气候因素的制约,又有天然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这里不搞工业,也不搞大开发,一直将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里在直接造绿色。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启动以来,玉树不断完善园区组织机构,明晰园区和州县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分工,发挥“条块结合”作用,积极构建各尽其责、协调运行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与收益相挂钩,通过刚性约束机制,让群众就像经营自家生计、办自家事情一样开展管护。建立健全生态项目实施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相应的责任考核评价机制,实现“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互促共赢。

  澜沧江源园区的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是一个典型的以畜牧业为主的村落。这里的牧民群众历来有着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朴素自然观。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年都村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环境整治、保护动物、巡山护山等,逐渐转变成了村民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民间活动。

  昂赛乡党委书记扎西东周介绍,昂赛乡选聘管护员112名(贫困户71名),成立了村管护大队,下设3个管护分队,制定了15款管护员职责,以马队和摩托车队相补充的方式开展巡护;管护员工资为每人每月1800元,其中70%的基础工资按季度发放,30%的工资为绩效工资,在年终考核称职后一次性兑现;对年度考核不称职的,扣发绩效工资,并奖励给优秀管护员。

  伴随着自然观察的发起,金钱豹、雪豹、熊、猞猁等一些大型食肉动物的发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年都村迎来数十个体验和观察团,整个村挣了31万元,村里用这些钱把全村的养老保险都交上了。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银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实现三江源生态保护活力有序而持久释放,玉树认真贯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一把手”负责、属地化管理责任、绩效评价、离任审计、问责和责任终身追究机制。

  生态统领,推动产业转型调整

  以生态命名,2015年青海省规划的一条跨越地理、物理,甚至是人们心理的生态红线,把青海90%的国土和资源划定为限制甚至禁止开发区,而在三江源,这条红线成为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生态保护优先,守护绿色高原。玉树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63:15:22调整为如今的43:36:21。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6.79亿元,年均增长8%。作为玉树的主体产业生态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要素的整合力度不断加大,生产效益明显提高。牲畜存栏254万头(只、匹),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29%和19%。特色种植业稳步发展,小块农业区逐步恢复振兴,农业生产“回暖升温”。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2.54亿元,年均增长24 %。积极培育和发展民族手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和饮食服务业,推动劳务经济发展,州县产业园区初具规模。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35亿元,年均增长11%。以灾后重建成果展示为契机,加快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游客年均人数由2011年的9.7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65.9万人次,旅游收入由5019万元增加到4.28亿元,年平均增长29.1%和34.1%。

  而另一方面,根据全省水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部署,在加快境内河道治理的同时,玉树连续两年举办三江源水文化节,初步搭建起三江源头与入海口及其流域的水文化合作平台,把当地传统深厚的朴素生态观引申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必学课目,营造懂生态、学生态、讲生态、爱生态、护生态的良好工作氛围。把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作为新玉树转型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坚持算生态账、打生态牌、吃生态饭,让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站立江源放眼高远,玉树以生态保护优先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阵痛”中倒逼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绿色GDP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拉起了一条条生态“红线”和环保“高压线”。

  正如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所讲:“不遗余力、全力以赴、义不容辞地保护生态环境是玉树亘古不变的责任和使命。当三江源今天和明天的发展蓝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玉树各族干部群众正在同知、同感、同奋进,更好地从生态脆弱的窘境中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功之路。”

  绿色感恩 生态报国

  无论着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还是玉树41万农牧民群众现实需求,挖掘生态价值都是玉树最优选择,也是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最大公约数。

  这里是三江源所在地,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且生态环境脆弱。在有限的资源禀赋下,蹚出一条兼顾各项发展目标的路,不仅涉及当前与长远,也不只是当地的问题,还事关全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盘棋怎么下,需要仔细思量。

  保护好三江源生态是玉树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潜力,玉树生态不仅承载着地理坐标上的“海拔高度”,更承载着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高度”。玉树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嘱托,用绿色感恩、用生态报国,把玉树人民满腔的感恩之情,转化为保护三江源生态的行动自觉。

  绿色感恩,生态报国。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玉树连续3年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玉树行动年”活动。开展“野生动物+科学家+科技+农牧民”微治理试点,创建生态民兵实践模式,积极探索兽害补偿机制,1.69万农牧民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变成现实。

  绿色感恩,生态报国。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和起跳发力、跨越提升、持续向好的发展期,新常态下选择怎样一条符合玉树实际的发展路子?紧紧围绕“改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体系”目标,生态保护既是一场生态环境的保卫战,也是一场消除贫困的攻坚战。国家公园不仅要保护生态、还要融入生态,更要共享生态。

  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紧抓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不断把当地传统深厚的朴素生态观引申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必学课目,营造懂生态、学生态、讲生态、爱生态、护生态的良好工作氛围。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责任,更是新的幸福生活的来源。从“放牧员”到“管护员”,从“草原上的人”到“国家公园”的人,同样可以增收,且更稳定、更可观,生态价值就能站稳脚跟。只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玉树生态潜力兑现的那一天,迟早会到来!(原标题:玉树:绿色三江源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