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巴彦淖尔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并与巴彦淖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兵,巴彦淖尔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刚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内蒙古自治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巴彦淖尔市专场新闻发布会(摄影:李睿)
常志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发展一直牵挂于心,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对标对表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发展的指示要求,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奋斗目标,全力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蒙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共享区。聘请国内顶级专家团队参与,以国际视野科学编制绿色高质量发展、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等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推动相结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掀开了塞上江南、绿色崛起新的发展篇章。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答记者问
在记者提问环节,常志刚、张晓兵,郭刚就乌梁素海治理、现代能源经济、向北开放方面的思路和做法、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等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问:治理好“一湖两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内蒙古的重大政治任务,请问巴彦淖尔在治理乌梁素海水生态安全隐患上有什么好的做法?
常志刚: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对于调节地区气候、保护黄河、保护河套平原、保持西北地区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退水排入乌梁素海,水体受到污染,加之补水不足,生态功能退化,成为重大生态隐患。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巴彦淖尔市实施了一批生态环保治理项目,水质有所改善,但影响湖区生态的关键性因素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对“一湖两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们把乌梁素海综合治理作为一项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系统思维,把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我们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积极争取,2018年总投资56.78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国家试点项目在20个省区市竞争性评审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国家支持。我们的主要思路举措:
一是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加快建设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走防沙治沙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减少泥沙流入黄河,阻止沙漠侵蚀河套平原。二是在城镇和工业园区,自加压力,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多方筹资25亿元,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到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全收集、全处理,今年年底前不再排入乌梁素海。三是在河套灌区,通过严格管控、奖补激励、“天赋河套”品牌引领,倒逼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畜产品品质,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在乌梁素海湖区,开展内源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今年已补水3.82亿立方米,预计全年可补水5.6亿立方米。五是在湖区周边,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全面开展矿山和草原生态修复,整顿矿山企业131户,修复治理乌拉山受损山体20.6平方公里。
乌梁素海
现在,正在积极争取恢复黄河故道引水功能、推进河湖水系连通项目。如果能够实施,就可以实现乌梁素海常年循环输水,进一步扩大河套平原生态功能区范围,阻止乌兰布和沙漠东侵河套,为黄河凌汛期主汛期分凌分洪蓄水、枯水期补水,保障黄河行水安全,彻底消除乌梁素海生态隐患。同时,也为河套平原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牧业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乌梁素海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入湖水质,又促进了农产品品质提升,一举多得。总书记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六个好”(工程质量好、工程进度好、资金配套好、财务审计好、廉政建设好、产业发展好)的标准,努力把乌梁素海流域建成西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样板和示范。
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这是内蒙古的优势所在、机遇所在、责任所在。据了解,巴彦淖尔市风光资源富集,请问你们将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巴彦淖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兵答记者问
张晓兵:巴彦淖尔市风光资源富集,风能总储量约1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风电规模在9000万千瓦左右,风电年等效利用小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而且稳定性好、没有破坏性风速,是全国风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太阳能年平均可利用小时数约3500小时,最高地区可达4000小时,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位。
近年来,我们编制了《巴彦淖尔市清洁能源基地规划》,引进了国电、华电、中电投、中广核等60多家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截至目前,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93万千瓦(其中风电377万千瓦、光伏发电110万千瓦,生物质能和水电各3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70%,占内蒙古自治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的13%。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加快建设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生产、生活、外送多元消纳,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多业发展的现代能源经济体系。一是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我们编制了千万千瓦风光电基地规划,正在建设中核龙腾10万千瓦光热、四华20万千瓦风电、上海庙至山东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160万千瓦风电等一批重点项目。二是创新清洁能源发展模式。科学布局调峰蓄能工程,推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目前,300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已得到国家能源局支持。同时,推广清洁能源供热,探索开展氢能示范应用。三是促进清洁能源惠民。重点是光伏治沙和光伏扶贫。光伏治沙方面,围绕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在乌兰布和沙漠规划实施3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有效治理沙漠面积9万亩。光伏扶贫方面,把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规划在农户屋顶院落、荒山荒地建设光伏发电设施,有效增加贫困农牧民收益(目前,华能公司在巴彦淖尔市实施4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受益贫困户达1569户,户均每年增收3000元)。
提问:据了解,巴彦淖尔境内的甘其毛都口岸是国家过货量最大、贸易额最多的公路口岸。请问,巴彦淖尔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向北开放方面的思路和做法?
巴彦淖尔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刚答记者问
郭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以甘其毛都口岸开发开放为重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新进展。目前,巴彦淖尔与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往来,2018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45.6亿元,占全区的23.7%,首次居全区第一。我们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抓住一个龙头、带动两翼开放、建设三大基地”。
甘其毛都口岸(来源:《到巴彦淖尔来看中国》一书)
抓住口岸开发开放这个龙头。巴彦淖尔与蒙古国有369公里边境线,甘其毛都口岸是蒙古国矿产资源外运最经济、最便捷的通道。近年来,我们成立了正处级建制的口岸管委会,组建了市进口煤炭加工企业协会,建成投运了“七进七出”货运通道、智能卡口等一批基础设施,口岸仓储物流、通关查验能力进一步提升。2018年,甘其毛都口岸完成货运量1908吨,占全区口岸对蒙货运量的32%;完成进出口贸易额233.9亿元,占全区对蒙贸易额的71%,占中蒙贸易额的43%。去年,巴彦淖尔市《以口岸开发开放为重点,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获通报表扬。
带动两翼开放。一是积极培育发展“班列经济”。于2018年5月开通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列临河至伊朗德黑兰农产品班列,实现了巴彦淖尔市与中亚地区的陆路直通和货物的双向流通。二是加快B型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在各方支持下,B保项目工程已通过国家验收并实现封关运营,首批进口货物将在9月中旬入库,出口的农产品也将在近期完成报关出口。
抓好三个基地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巴彦淖尔市籽仁、番茄和脱水菜三个基地被商务部认定为农产品领域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一个地级市在同一领域入围3个国家级基地,在全国尚属首例。目前,巴彦淖尔市出口商品主要有籽仁、番茄、脱水蔬菜、枸杞、羊绒、羊肉7大类46个品种,2018年出口额34.5亿元,占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4%,连续十年位居全区第一,“天赋河套、世界共享”的旋律已全面唱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内蒙古自治区部署要求,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和沿黄生态经济带,全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各项工作,力争推动全市对外开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提问: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巴彦淖尔市作为农牧业大市,请问你们是如何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的?
张晓兵:巴彦淖尔市作为传统农牧业地区,有59个苏木乡镇,4271个嘎查村,农牧民近25万户、8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近一半。近年来,我们把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紧紧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坚持高位推动、协同推进、示范推广,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如今,走在河套农村大地,过去那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大为改观,到处呈现出院落整洁、绿树成荫、道路干净的新农村美景。人居环境美了,游客来了,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了,临河区富强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五原县联星光伏新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2018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36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9.69亿元,农牧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强力推进“厕所革命”,主推水冲厕所,辅助改造卫生厕所,截至2018年底建成水冲厕所2.2万户,改造一般卫生厕所7万户;今明两年准备新建水冲厕所4.1万户、一般卫生厕所7.3万户,到2020年卫生厕所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优先重点建设苏木镇和乌梁素海湖区周边村落污水处理项目,推动污水管网延伸覆盖,目前建成和在建苏木镇污水处理厂28个、村级11个,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逐步得到管控。大力开展“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整治工作,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域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目前85%的村庄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时,建设杭龙生物质发电、锦江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项目,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持续加大村庄绿化、通道绿化力度,70%以上的村庄达到内蒙古自治区绿色村庄标准。
五原县光伏新村(摄影:杨文志)
二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人居环境整治,治理容易、保持难。我们全面推行“345”长效管护机制,“三个统一”,就是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执法、统一环卫;“四级联动”管理,就是政府主导、乡镇监管、村组负责、村民自治;“五个一”保洁,就是每个村组有1套制度、1名保洁员、1辆保洁车、1个公共厕所、每户有1组垃圾桶。目前全市有76%的村庄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今年8月份,内蒙古自治区推进乡村振兴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在巴彦淖尔市召开。
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人居环境整治,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责任主体。我们通过全面推行村民小组“微治理”和“五人小组”工作法,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群众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柴草杂物、生活垃圾、畜禽粪污,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塔尔湖镇,有14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如果以政府投入为主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需要资金约1500多万元,而通过充分发动群众仅花费100多万元,就达到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全力为农牧民营造一个清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打造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在这里,真诚邀请在座的各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到巴彦淖尔乡村做客,感受不一样的田园生活。
提问:近年来,巴彦淖尔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什么实际成效?
魅力巴彦淖尔(摄影:张蒙)
郭刚: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2个盟市和2个计划单列市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巴彦淖尔市综合评价成绩排名全区第一。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放”的含金量,“放”出活力和动力。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我们及时梳理了市县两级权责清单,累计取消和下放权力事项402项,承接上级下放87项,做到了应取尽取、该放必放。深入推进建设项目、工程建设、“多证合一”登记等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压缩审批时间。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减免税额6.2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31万户,同比增长17.9%;新增注册资本173.8亿元,同比增长81.8%,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
二是增强“管”的有效性,“管”出公平和秩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对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三级行政执法职能进行了“全领域、全范围、全覆盖”整合优化,全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被中组部列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案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案例。
三是提升“服”的满意度,全面优化政务服务。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便民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一揽子事”。启动运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市本级84%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四办”改革(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深入实施,市本级“四办”事项达到695项,旗县区平均达到近600项,数量位居全区前列。创新推出“巴事快办”项目,面向企业、群众和政府部门,打造集政务、公共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力争实现审批服务“不见面、心贴心、好又快、创一流”的工作目标,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
下一步,我们要自觉扛起改革责任,推动“放管服”向纵深推进,放出市场活力,管出市场公平,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借此机会,我们也诚挚邀请在座的各位朋友,邀请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朋友们到巴彦淖尔多走走、多看看,寻找商机、投资兴业。
被称为黄河“自然之肾”的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防凌防汛、水质净化的重要功能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湾顶端,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北部是美丽辽阔的乌拉特草原,畜牧业历史悠久,戈壁红驼是世界珍贵畜种,二狼山白山羊绒有“纤维之王”的美名。中部是雄浑壮美的阴山山脉,矿产资源富集,5万多幅阴山岩刻被称为“千里画廊”。南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黄河流经345公里,年引黄河水50亿立方米,浇灌着1100多万亩优质耕地,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素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美誉。3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黄河流域最大的湿地乌梁素海,是鸿雁的故乡、鸟类的天堂。
巴彦淖尔市文化底蕴厚重,千百年来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恐龙足迹、秦汉长城等历史遗迹和蒙恬屯垦、昭君出塞等人文史诗,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南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令人向往,一首乌拉特民歌《鸿雁》唱响大江南北。
巴彦淖尔市(摄影:段忆河)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上,四季分明、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二大番茄种植加工基地,全国地级市中唯一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连续十年居全区首位。
(部分图片来源:人民网、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作者:富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