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经济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平台经济的理念推进农业生产。通辽市科尔沁区探索实施大农业模式,将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助力农业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促进结构调整、乡村振兴。
经历了前期的大风、暴雨、冰雹,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三千亩密植高产田的玉米依旧葱郁挺拔,丰收在望。和普通的玉米田不同,这块田地每亩最少都栽植了六千株玉米,最多的达到七千株,长得整齐,还没有病害。
作为玉米主产区,通辽市目前玉米种植大多在每亩四千到五千株之间。而科尔沁区敢挑战六七千株的密植量并且一种就是3000亩,这份底气和信心来自于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今年,科尔沁区探索大农业模式,由政府牵头成立了通科集团公司,下设云通农业、清谷新禾、军利易购等分公司,涉及农业种植、农田基本建设、农技培训、农资销售、农机服务及粮食收储、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科尔沁区政府区长于会涛说:“这个大农业公司里有做农业的、有做工业的、有做第三产业的。大农业概念,就是我们搭建一个平台,用当前最为流行的平台经济模式,让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前端有技术支持、中端有生产加工、尾端有市场保障。依托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三种模式,科尔沁区今年整合了三万亩土地试点推行大农业发展模式,全程控水控肥控膜,从根源上杜绝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土地也得到休养改良。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党委书记李欣深有感触地说:“以往,我们引导农民少用化肥、少用农药、少用农膜,苦口婆心,但收效甚微。结合习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指示精神,我们现在推行的大农业模式,它的前提就是倡导科技环保绿色有机,而且是大面积大规模,不像以前每家每户都需要我们去宣传、去引导、去带动,现在大农业就把这个事儿帮我们做了。”
这几天,通科农业在敖力布皋镇种植的2000亩鲜食玉米进入成熟期。由于全部按照有机食品的标准进行田间管理,不仅甜脆多汁、营养价值高,而且价格不菲。通科农业公司副经理马忠臣算了一笔帐:“个头大的市场价能卖到三块钱一穗,一亩地至少能有2000穗,这就是6000块钱,另外还有1000穗小一点的,平均也能一块五一穗。这样一亩地就能卖7500块钱。通过我们自己的公司加工做成品牌,包装、销售。这种全产业链、一条龙的模式,大大地增加了土地收益。”
通过完善的产业链条,大农业模式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而这种“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模式也有效破解了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发展到今天出现的诸如生产效率低下、抵抗市场变化能力差等问题,更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东西伯营子村为例,今年,村里将八千亩耕地全部流转给通科集团,种植了鲜食玉米、黑豆、谷子等特色有机高效作物,不仅土地的附加值显著提高,而且秋后算帐盈余部分农民和村集体还分别有三分之一的分红。科尔沁区政府区长于会涛说:“这样就把村集体经济带起来了。对农民而言,一年不干活却拿着干一年活的钱,然后还有一年的劳动力时间。这块地种好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好了,溢价效应还能再参与分红。企业、村集体、农民多元化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实现了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高了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同时也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来源:通辽广播电视台,作者: 雁萍 奥拉 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