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走出一条凝聚人心凝聚智慧的脱贫路

发布时间:2019-09-03 19:30: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巴图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我叫巴图,自2018年4月被组织选派到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达木嘎筒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摸索出一条凝聚当地群众智慧和民心、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叫巴图,自2018年4月被组织选派到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达木嘎筒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摸索出一条凝聚当地群众智慧和民心、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抓党建,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向上的党支部。调整优化村干部。村干部是村级发展的“领头雁、带头羊”,选优配强村干部对达木嘎筒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显得尤为重要。我配合镇党委以村“两委”换届和换届“回头看”工作为契机,着力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选优配强了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化党员教育,引领观念转变。以精准扶贫为主线,规范落实“三会一课” 制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点带面,使党的好政策根植群众心中。积极推进“村企对接”“村校对接”,先后邀请九彩生物科技公司、内蒙古蒙珍林产品公司的企业家和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来村里考察,并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开阔村民视野,激发村民创业热情。通过党员和致富能手带头,当年全村种植红干椒1000多亩、无立木林地套种款冬花100多亩。同时,工作队率先发展庭院有机蔬菜种植基地2处、4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及时组织召开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学习会、研判会,开展第一书记与党员谈心谈话、党员包联贫困户等活动,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加强,让贫困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在精准识别方面严把政策关。深入开展精神扶贫和“扶智”“扶志”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严格执行“两不愁、三保障”识别标准,执行退出工作程序,及时公布研判结果。全村贫困人口从299户、880人减少到4户、15人。

在精准帮扶方面下“绣花”功夫。贫困户老徐身患癌症,在北京住院期间花了8万余元的医疗费,这笔“巨款”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针对他家情况,我们在医疗方面,帮助他报销合规医疗费6.7万元;住房方面,争取危房改造补助3.5万元,新建砖房60平方米;产业帮扶方面,根据本人意愿,安排他担任护林员,年收入1万元;金融扶持方面,帮助他申请贴息贷款5万元,发展肉羊养殖项目。在党的政策关怀下,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老徐信心满满,对未来充满希望。一年来,我和工作队成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9户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购买2口猪,由农户饲养,订单回收;带头示范引领种植绿色蔬菜4亩,带动40余户贫困家庭发展“订单蔬菜”;引导留守妇女发展“订单刺绣”,拓宽增收渠道。同时,强化社会扶贫,协调爱心企业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捐赠了价值6万元的医疗器械;为村幼儿园捐赠了价值1万元的少儿读物;协调单位为包联村制作27块宣传展板;协调项目资金123万元实施安全饮水改造提升工程;协调项目资金200万元实施街巷亮化工程和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工程;引导全村常住人口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目前参保率均达到100%。

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建立村级资产管理台账,盘活集体资产,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清零递增。协调内蒙古百年酒业捐赠10.5万元购买7头奶牛入股合作社,村集体年分红9800元。协调项目资金10万元建设20千瓦村部屋顶光伏项目,村集体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建成1兆瓦村级光伏电站,投产后,年集体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抓项目,为乡村振兴打基础。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2018年为脱贫攻坚年,2019年为产业振兴年,2020年为巩固提升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坚持项目带动。协调项目资金275万元建设保鲜库及果蔬田园综合体,项目已完成用地预审和方案审批工作,即将开工。引进内蒙古蒙珍林产品公司助力林产业发展,目前已签订3000亩无立木林地合作协议,计划种植珍珠油杏2800亩、鸡心果200亩。邀请北京新发地客商助力产业发展,与东明镇签订无籽西瓜、沙果、葡萄市场价保底回收协议,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果蔬产业注入了“强心剂”、吃下了“定心丸”。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产业扶贫更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沟沟坎坎,但是我坚信,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定会带领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路、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