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郁的绿色连绵不绝,苍翠的树木层峦叠嶂。
走进盛夏时节的通辽市科尔沁区,宛如置身于一幅清新多彩的山水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天蓝地绿,正在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科尔沁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把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殷切嘱托,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各项生态建设成果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重的绿色基调,越来越多的科尔沁儿女享受着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带来的生态红利。
那满坡的绿意是科尔沁人植出的生态林
走进科尔沁大地,生态建设的热潮扑面而来。
从2018年开始,科尔沁区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和补植补造工作,对所有造林地块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增加造林技术含量;结合实际,规划了以大果沙棘、大扁杏、锦绣海棠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并举办经济林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对植树造林户进行讲解、培训,为经济林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经过一年努力,科尔沁区完成了23.38万亩无立木林地造林工作。
2019年,科尔沁区紧紧抓住春季造林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开展蚂蚁森林项目,已经100%完成年内计划;春季完成补植补造面积达8.88万亩。为保证苗木成活率,科尔沁区主要采用培育营养钵苗木、膜下滴灌和雨季造林等方式进行栽植,两年来累计栽植苗木3000余万株,其中以沙棘、山杏、文冠果为主的经济林12万亩,以杨树、樟子松为主的防护林11.38万亩。如今,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形成。
科尔沁区实现了森林面积、林木蓄积持续“双增长”,荒漠化、沙土化面积持续“双减少”,重点区域绿化效果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点线面、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御体系。如今的科尔沁区,绿意萌动,百花争艳,生态修复能力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科尔沁区用炽烈的民生情怀和坚定的历史担当书写了一份“生态”答卷。
那萌动的芽苞是科尔沁人伸出的产业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尔沁区决策者们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扩大资源优势为基础,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变林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通辽市科尔沁区委曹文敏多次强调:要严厉打击各类毁坏林地的违法行为,做好林业产业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
科尔沁区上下迅速行动,跃马挥戈,砥砺前行,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展开。
海天药业在庆和镇建设沙棘产业基地1.5万亩;沙枝食品在敖力布皋镇建设锦绣海棠示范基地0.1万亩;通科实业打造莫力庙精品项目区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发展森林观光旅游;文冠果林场、白榆种子园等国有林场,积极发展文冠果、白榆等乡土树种栽培;依托内农大专业技术成果,大力发展巨菌草栽植技术,示范种植1000亩,在提高草原修复能力与经济效益上相得益彰……
截至目前,科尔沁区经济林栽植面积已达到15万亩,其中沙棘8万亩、塞外红3万亩、葡萄1.5万亩、文冠果0.5万亩、山杏0.8万亩、其他1.2万亩。五大果品树种沙棘、锦绣海棠、文冠果、榛子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五大高端树种刺老芽、钙果、蛋白桑、樱桃、楸树示范基地全面铺开;五大景观树种五角枫、紫叶李、金叶糖槭、王族海棠、金叶榆助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那枝头的沉甸是科尔沁人育出的富民果
2018—2019两年间,科尔沁区持续加大对经济林支持力度,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经济林示范基地11处,引领百姓积极发展经济林产业。
科尔沁区发展“塞外红”示范基地5个,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发展专业合作社5家,带动专业示范户500余户。每年春季,30余万株“塞外红”果树争相斗艳;金秋九月,沉甸甸的金红果实挂满枝头。沙地葡萄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葡萄栽植基地已经扩展到1000亩,企业年产值达400万元。
旺盛的经济林产业也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民走上多种经营道路,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以“塞外红”果树为例,20亩塞外红果树,盛果期以每亩产量3000斤,每斤2元计算,亩效益可达6000元,扣除当年亩投入成本1000元,亩纯收入可达到5000元,20亩果树年收益可达10万元。
那执着的定力是科尔沁人铸出的林草魂
不负春光,以林草迎接春风,让大地绿起来;不负使命,以景观装点家园,让生态美起来;不负韶华,以辛劳回报重托,让林草强起来。铿锵的话语是科尔沁区击鼓出发的铮铮誓言。
一串串数据让我们感受到科尔沁区守护生态绿的决心:林地面积101.89万亩,其中乔木林地57.55万亩,疏林地0.39万亩,灌木林地1.98万亩,未成林地37.13万亩,苗圃地1.23万亩,林业辅助用地3.61万亩……科尔沁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华丽转身,生态建设得到蓬勃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建设好、保护好、发展好林业生态是时代赋予科尔沁区的责任和担当,“天蓝水清草绿”的美好蓝图正慢慢变成现实。(来源: 北国网 ,原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