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公示名单发布,来自内蒙古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光荣入选,成为公示的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之一。
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授予在经济、社会、国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各行业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人士。
都贵玛,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42年4月生,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上世纪60年代初,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上世纪70年代,都贵玛自学蒙医蒙药和妇产科知识,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母爱无声,抚养28名上海孤儿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于物资匮乏、食品奇缺。3000多名上海孤儿在周恩来总理和乌兰夫同志的安排下,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他们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年仅19岁的都贵玛因为在校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被分配去照顾28名孤儿。
“当时28个孩子中最小的才刚刚满月,最大的也仅仅6岁,就像草原上的小羊羔一样。看着他们一个个饥饿的样子,我想草原能够让他们健康成长,然后就把他们带回了家中的蒙古包,照顾他们吃喝拉撒睡、换尿布等等我都不会,只能一步一步地学。”都贵玛回忆说。这个未婚姑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整日忙得焦头烂额。
事实上,都贵玛自己也是一个孤儿,她4岁那年父母就去世了,一直由姨妈带大,因此都贵玛对这些孤儿有着特殊的感情。“根据我们蒙古族的传统,我们带着衣服给他们穿上,意味着这些孤儿将在草原上重获新生。”
28名上海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又经常挨饿的年月,这是一个奇迹。“为让这些南方来的孩子逐步适应草原生活,从呼和浩特把他们接回来之后,她们先在旗里集中抚养了6个多月,又在苏木(镇)上集中抚养了9个月,然后才慢慢让牧民接回家。”都贵玛每养壮或养大一个孩子,别人就接走一个孩子,她经历了28次痛苦离别。她将28个孩子抚养长大,自己却还是孑然一身,但是她说:“母爱让我的生命变得充实而幸福”。
目不识丁,却成当地妇产科名医
都贵玛所在的杜尔伯特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不少牧民年过半百就已百病缠身,而分娩更是横亘在广大当地妇女面前的一道“鬼门关”。
1974年,都贵玛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率先参加了旗医院的学习培训。接受现代医学知识洗礼,对于文化基础极差的都贵玛来说,远比战暴雪、斗狂风困难得多、艰辛得多。别人一天学会的东西,她就花费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掌握,她一边放牧一边学习,向方圆百公里内的妇科大夫请教了个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都贵玛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十几年来,她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鬼门关”从此变通途,她也因此成为当地妇女心中的保护神,得到了群众的衷心爱戴。
寒来暑往,都贵玛由少女变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但不变的是她在岁月中愈积愈深的博爱情怀。
关注蒙医药,推动中医药传承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原创医学。
内蒙古地区的牧民、农民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程度也不高,导致了农牧区妇女疑难病、杂病等较多,诊疗也较困难。都贵玛向当地人取经,继承蒙医的相关经验,在简陋的条件下尽力救治年轻产妇,逐渐积累了自己的治疗方法。
身为道地的内蒙古人,都贵玛对蒙医的传承、发展及创新寄予了深切厚望。她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地区医疗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关注草原乡亲们的身体健康,关心当地医疗建设水平的提高。
(来源:腾格里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