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他坚守大山63年,一生只热衷于种树这一件事。
他的脚步踏遍了土乡巍巍北山的秃岭沟壑,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暮年,将自己的一生投身于家乡的绿化环保事业。
面对蔡家堡乡干旱少雨、山大沟深、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的恶劣环境,他始终坚守着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梦想。
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植绿、守绿、护绿,终将昔日光秃秃的大山变成了如今纵横方圆的林草秀岭。
他就是共产党员、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后湾村的村民李洪占。
在去采访的路上,因为仰慕,想象着他的身躯或许很高大,然而现实中的他却是一个朴实瘦小,双手沾满泥土,脸似榆树皮纵横刻满了岁月的沧桑。
最令人醒目感慨的是,他胸前永远佩戴着“为人民服务”的党徽;还有就是他的年纪——86岁!他或许是迄今全省媒体树立的众多典型中年纪最大的先进典型,其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的一生。
1956年23岁时就入党的李洪占在村北山荒土岭栽下第一棵树至今,悠悠63年间矣,他义务植树133公顷8万余株,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树老人”。
一辈子“初心”不改
1933年,李洪占出生在地处湟水北岸浅脑山区,此地常年干旱少雨。记忆中,伴随他童年的就是一年到头肆虐的狂风和山坡上扬起的尘土,整座大山几乎看不到绿色的树。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山上别说树了,连棵草都没有,一年四季刮起白土。”
“那个时候,我们这里全是荒土山,树是稀罕物,村里只有李极录家门口有两棵树,可宝贝了,害怕有人去砍树枝,李极录就会用土墙和木板把树围起来。”当时对树爱惜的景象令李洪占印象深刻。
过端午节,农村有在门上插柳枝的习俗,可后湾村只有李极录家有两棵树,没有可以插的树枝,李洪占就跑到别的村子去摘柳条……
荒山秃岭的家乡让23岁的李洪占萌发了种树的初心,可贵的是这个“初心”迄今没有变。当时,由于家里没有树苗子,李洪占去威远镇深沟村转亲戚时砍了几根树枝,拿到家里泡了好多天,直到泡出了根儿,才小心翼翼种到了院子里。
从23岁种下第一棵树开始,李洪占便将种树当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他一年接一年种下绿色的希望,这一干就是63年。
每年一到春天,李洪占就开始忙碌起来,“我每天6点钟起床,吃点馍馍喝点开水后,就扛起树苗拿起铁锹带点干粮出门,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就跟大家‘上班’一样。”而这个“班”一上就是63年,而且,他从未打算过“退休”。
刚开始种树那几年,村子里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会有质疑,在这黄土坡上,土质贫瘠,再加上常年干旱,树能活得起来吗?
起初,种树浇水确实是令李洪占最头疼的事,为了能及时给树浇水,他想办法蓄水。一开始挖土窝存水,用冰草盖好涵养水源,后来自己挖水渠引水,修不成渠的地方,就用架子车拉水、用马驮水、用肩挑水,河水还在七公里开外的地方。该想的办法都想了,实在没办法,甚至还会拉饮用水浇树。如今村里建了水渠,通了自来水,引进了母亲水窑项目,给小树苗浇水方便多了,李洪占十分欣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李洪占的带领下,村民们看到了绿色,看到了希望,纷纷开始跟着李洪占一同在巷道两旁、农田田埂栽上了树苗。甚至别的村的村民也在学他们种树。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春天,李洪占带着生产队的7个年轻人来到下浪沟种树。去下浪沟,要翻过好几个山梁梁,压根就没有路。初春的高原寒风肆虐,几个人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每人身后都背着树苗拿着铁锨提着馍馍,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寒风里赶路。
“那个年代种树苦是苦点,但我们都很有激情。”李洪占眯缝着眼睛说,“树苗都是我们每个人背过去的,我背40斤,娃娃们背20斤。一个来回就是十公里的山路,一干就是一天,饿了拿出馍馍吃两口,渴了就在沟里的溪水边上趴下喝两口,等太阳落山了,我们安置好没种完的树苗,第二天再来……”
他们这样一干就是三年,8个人硬是在下浪沟和周边53公顷无法种植的荒地上种满了白杨树、柳树和松树。如今的下浪沟是蔡家堡乡植被覆盖最好的地方之一,站在山顶上向下望去,树冠遮住了沟底,大山深处,绿意盎然。
一辈子“精神”不倒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这一件事。几十年啊,这需要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
对于李洪占来说,种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树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如今他虽已入耄耋之年,但也从未停止过种树。23岁入党的李洪占,始终不忘初心,而且他认为,坚守初心,就需要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他的脚步踏遍了周边的山山沟沟,乡里有几道山梁,有几条沟壑,甚至在哪里种了哪些树他都非常清楚。
李洪占在马莲滩、郭家岭沟、新泉脑沟等十余条沟沟岔岔都栽满了杨树和松树,周边的十几面山坡栽满了柠条,在两个容易滑坡的山坡上种上了沙棘树。站在山顶上向下望去,好几个山头、沟壑中一片片草木茂盛、树木林立;盘山公路旁绿树成荫,这些都是他60多年的心血。
“栽到里头的树就是国家的。我以前栽下去的都是小枝条,没想到现在都长成大树了,你看这些山,绿绿的多好看。”看着眼前的绿意盎然的草木,李洪占不由得发出感慨。
60多年来,李洪占参加过当年生产队组织的植树造林,后来又响应过“要致富多种树”的号召,再后来,他又在全乡第一个响应退耕还林。
如今,李洪占家已是四世同堂,妻子已经离世三十年,七个儿女经常劝老人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老人就是闲不住:“在家里闲着干什么?我能动一天就种一天的树,树林就是我给后人留下的念想。”这是一种信念。
在今年4月中旬的春季植树大会战上,李洪占虽然老了,但他也没闲着——他跑到山上在孙子家里住了七天,每天一大早就戴好帽子,拿上铁锹和种子去种树了。孙子李积彪不忍心爷爷一把年纪了还爬上山栽树,劝他安心在家里坐着。“人活着就得干件事,得有精神,我就好这点,就喜欢种树。”李洪占老人说完就出门了。
“虽然我很心疼爷爷,心里不想再让他出去种树,但我也知道爷爷就喜欢种树,好在爷爷身体硬朗,腿脚利索,走山路比我们走得都快又稳,我们全家也就支持爷爷继续种树,这也是他的一点小愿望。”孙子李积彪一边说着一边准备着种树的工具。
没几天的时间,李洪占就种好了0.7公顷耐旱的柠条和黑刺,这才放心地下山回到了自己家。
种树也是个技术活,60多年的摸索中,李洪占的“植树技术”越来越高,“栽树的人不能不了解,性能都是要知道的,树苗子本身就金贵,每一支都不能浪费了。”
“黑刺好活,一棵引一棵,占的面积大,但新树活了,老树就会死;柠条皮实,只要活了根就扎得深,铁锹都挖不动,不容易死;柳树、松树不需要太多阳光,阴坡上长得最好;柏树喜欢晒太阳,阳坡上才能栽得活。说来说去,人才是关键,只要侍弄得好,树就都能活。”经过长年累月和树木打交道,李洪占对各种树木的习性了如指掌。
近几年,李洪占慢慢上了年纪,背不动树苗子,就开始种柠条。每年秋后,李洪占每天闲了都会上山采柠条种子,再拿到家里晾晒,背回去七八麻袋,经过两个月的晾晒去壳后只剩两麻袋种子。
“别人家里过了秋天晒的都是麦子,只有李洪占老人家里晒得全是柠条种子。”这是乡干部王一翔每年年底都会看到的景象。
“到第二年春天,先用铁锹每隔一米挖个坑,再将坑里的土拿小铲子翻松,仔细地撒下柠条种子,上面用土盖好,不然小鸟会把种子叼走,这就把柠条种好了。”李洪占老人详细地描述着每一个步骤。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李洪占的精心照料下,他种下的树苗扎下了根,绿色渐渐覆盖了荒山坡。“看到小树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这心里就安稳了,就跟人穿衣服一样,大山也穿上了绿色的衣裳,我这心里真是舒坦啊,青海以后会是一个好青海。”李洪占由衷地开心。
一辈子“执著”不懈
1982年11月,李洪占代表当时的蔡家堡公社后湾村大队,去互助县人民政府参加植树造林表彰大会,他们村获得了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成绩显著奖。领奖状时,有位领导说:“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就要有一种干到底的执着与信念。黄河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坏,下游的人就会受灾,作为共产党人有责任保护好植被,为人民服务。”他把这段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李洪占将写有“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成绩显著”字样的奖状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这枚奖状和领导的讲话始终激励着他。多少年来,从开春至端午节,村民们都能看见他一个人拿着铁锨背着树苗早出晚归的身影。
“什么是共产党员?我们见识了,这个老汉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刘李山村的路边种树时,路过的村民们纷纷对李洪占竖起了大拇指。
“我种了一辈子树,困难有,坚持呗。往大了说这是让整片土地保持水土,往小了说也是美化我的家乡,作为共产党员,要有顾全大局的思想。”李洪占时刻谨记自己是党员的身份,同样也做着党员该做的事情。
55岁的后湾村村民陈尚祥在1974年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李洪占去种树了,他说:“刚拿得动铁锨的时候,只要一到周末,我们就跟着李洪占把柳树砍成一截一截,去大水沟里泡发,然后拿着苗子一棵棵种下去,后来条件就好了点,我们把从林业局领过来的榆钱和松子的种子种下去,浇水,再用草盖住,等苗子发芽了,再把树一棵棵移到其他地方。这些方法都是李洪占教给我们的,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呢。”
“那个时候李洪占有一个大大的收音机,是县上给他发的植树造林的奖品,他就背着收音机带我们一起种树,种完树可以听一会,我们就干劲十足赶紧种,他还会时不时给我们灌输一些生态环保的理念和思想,给我们讲科普知识,有时候还去其他大队讲解如何种树。”回忆起那段时光,陈尚祥和后湾村的护林员李彦业依然历历在目。
“现在树多了,不仅绿化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而且生态空气也好了,连睡觉都舒服了。”“现在再看看山上的草木,跟我们小的时候根本比不成啊,现在实话是太美了。”感受到绿化带来的变化,村民们赞不绝口。
如今,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装,但老人保护生态的理念依然没有停顿。在近几年的植树造林活动中,李洪占老人每次都会被邀请去进行指导,植树过程中的挖坑深度、埋土厚度、如何填土、如何浇水等步骤都有着很大的学问,经过老人指导后种下的树成活率都很高。
蔡家堡乡是马铃薯之乡,全乡近一半农户种植地膜马铃薯,部分种植地膜油菜、蚕豆等作物,每年的废旧地膜成了山上的白色污染。李洪占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不种树,他就到田间地头捡地膜和塑料瓶,一捡就是十多年。捡回家的垃圾被老人在自家的窖里堆成了一座小山,成了大家口中名副其实的“破烂王”。
从上个世纪的一片白土荒山到现如今的千亩绿地,李洪占用一把铁锨、一副肩头和一辈子的时光种绿了每一座山和每一片地。“我活一年算一年,能动弹、能拿动铲铲,我就能种。”这位86岁的老人充满了执着和信念,他守着大山,用这一辈子的精力换来了家园的绿色生态。(原标题:情恋荒山草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