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节,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发布时间:2019-08-21 17:40: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张炜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掐指一算,自1995年8月18日,哲里木盟(现通辽市)盟委、盟行署在珠日河赛马会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了第一届“8·18哲里木赛马节”,这一品牌赛事已举办二十二届。这样的一场年度盛事,成为通辽向世界弘扬草原文化、展现蒙古马精神、释放经济活力的一张名片。

“捌、幺、捌”,这一串顺口的数字,因为哲里木赛马节的出现,组成了8月18日这一特别的日子。

每到这一天,各路人马云集内蒙古通辽,赛马、搏克、布鲁、射箭、蒙古象棋、押加等各类赛事接连上演,各路高手尽展风采——

赛马场上,骏马风驰电掣,一人一骑配合得天衣无缝,如流星般飞驰而过……“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赛马,让这一阙本显悠然的唱词,增加了几分热血与激昂。

掐指一算,自1995年8月18日,哲里木盟(现通辽市)盟委、盟行署在珠日河赛马会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了第一届“8·18哲里木赛马节”,这一品牌赛事已举办二十二届。

如今,“8·18哲里木赛马节”囊括了更多更精彩的赛事内容,承载了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助攻”通辽马产业发展。这样的一场年度盛事,成为通辽向世界弘扬草原文化、展现蒙古马精神、释放经济活力的一张名片。

初心定义未来——“马道”上的文化传承

一声号令,策马扬鞭——这是科尔沁人展现给世人的万丈豪情。

通辽,作为全国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久负盛名的“中国马王之乡”。扎那、那达木德、额日很白乙、莫日根苏道等名扬国内外的“马王”驰骋赛场,一年一度的赛马节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

多年来,通辽市凭借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扎实的马业发展基础、深厚的马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马背文化演变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蒙古马精神为主题的赛马节成为马文化旅游的最大亮点。2011年,国家旅游局将哲里木赛马节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三大旅游节庆之一,赛马节逐渐演变为集传统体育竞技、民族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成为通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节庆活动。

从蒙古族“男儿三艺”的赛事比拼,到体现文、体、旅深度融合的品牌打造,内容与形式的推陈出新,让“8·18哲里木赛马节”的“吸睛指数”一路飙升。今年的赛马节就是在前三年分赛区举办的基础上,采取市里集中举办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整合效应,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在赛事活动安排上,已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赛事活动,赛区在保留马术表演、马速、马技、走马等马术比赛和布鲁、搏克、摔跤、射箭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基础上,还充分融入了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元素的篝火晚会、民族歌舞表演、非遗及文创产品展等系列民俗文化特色活动。体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马术竞技、民族文化风情和休闲旅游的相得益彰,为广大群众和游客奉上一道丰富多彩的饕餮大餐。

“你知道通辽有个赛马节吗?”

“知道啊,8·18赛马节嘛,珠日河草原那儿有个场地。”

在通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各部门的倾力打造下,“8·18哲里木赛马节”早已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它让本地人感到骄傲,让慕名而来的八方来客大饱眼福、流连忘返。“8·18哲里木赛马节”集通辽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文化品牌于一身,此刻,文化更“鲜活”了。

产业引领发展——做大做强“马背”经济

蒙古族素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背给我草原的胸怀,马背给我牧人的勇敢”,经典草原金曲《雕花的马鞍》这样唱道。今天,骑在马背上的科尔沁人民,也搭上了产业的“快车”,奔跑在更高质量的发展跑道上。

自1975年以来,通辽的马匹数量就居于全区首位,保持在25万匹左右。到如今,马早就不是农牧民出行的交通工具,而是养马好手们致富的新希望。

马带来的财源不止一种。如果你和科左后旗朝鲁吐镇阿木塔嘎嘎查的青龙一样,是一位驯马和赛马好手,可以通过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获得丰厚的奖金,为科尔沁骑手扬名;如果你和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苏木边界嘎查的满都胡一样,梦想着把“马文章”做得更大,则可以成立养马专业合作社,无论是养马卖马,还是发展旅游项目,都是相当不错的致富门路。

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才能不断做大做实产业“底盘”,实现规模和效益双提升。近几年,科左后旗将马文化产业作为全旗八大主导产业之一,打响“马王之乡”品牌,使马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全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建立育马、驯马产业体系方面,科左后旗步步为营,对全旗马匹数量、品种重新进行调查摸排,建立完善马匹登记制度和品种登记管理制度。为了做好蒙古马的品种保护和繁育改良工作,一方面,他们深入挖掘科尔沁养马驯马技术,抓好发扬和传承,另一方面则结合现代市场需求适度引进国外优秀运动马品种,着力培育高品质的纯血、半纯血运动马。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推进,让来自科左后旗的骑手和“战马”名扬四海,全旗现有成名骑手50多名,每年参加各项马术赛事活动1000多人次,组建的科尔沁马术协会,入会会员达200多人,科左后旗马匹饲养量为1.39万匹,其中赛马2000匹左右,一匹好马的售价在6万元以上。

养马、驯马、赛马带来了联动效应。科左后旗秉承将马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同规划、同部署、同建设、同发展的理念,将马文化产业项目融入到全旗全域旅游规划设计当中,在各类景区景点的建设中因地制宜建设马文化产业项目,计划在大青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马文化产业园,布设马文化展示长廊,开展马术表演、赛马、骑马、牵马等项目。同时,加强以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为主体的马文化产品开发,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马文化品牌。

把握大势,才能赢得先机,抢抓机遇,才能掌控未来。据此,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投资1亿元,引进生物制药方面专家人才,加强科研开发能力,对接生产、销售企业,实现马产品生物制药科研、制造、营销一体化良性发展,进一步延伸育马、驯马、赛马、旅游体验、产品开发、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马文化产业链。

借助“8·18哲里木赛马节”搭建的平台,蒙古马产业发展论坛聚集马术协会代表、高校专家、马术俱乐部及相关产业企业家代表,围绕中国蒙古马产业发展现状、通辽市蒙古马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品牌打造、如何延伸链条等主题各抒己见、群策群力,通辽蒙古马产业发展趋势将在专家的“把脉”中更加清晰。

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以梦为马砥砺前行

走得再远,也不要忘了来时路。千百年来,蒙古马驰骋于风霜雨雪,不仅成为马背民族的交通工具和心爱伙伴,也积淀下民族文化的精神特征。

“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用“蒙古马精神”勉励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这是对草原人民的精神肯定,也汇聚成了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8·18哲里木赛马节”绝不仅仅是一场赛事,而是“蒙古马精神”的缩影,赛场上拼搏的健儿、血性犹存的战马、精心制作的马产品,都体现了“马背民族”坚韧不拔、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折射出的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砥砺奋进的伟大历程。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马文化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既出,马产业发展蓝图跃然纸上。按照开发区打造“五大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未来将重点确保那达慕文化园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打造科尔沁马文化品牌;建设马文化博物馆项目,马及马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打造蒙东知名马产业会展品牌;建设育马基地项目、科尔沁马术学校项目、马术俱乐部项目,打造开发区马产业全产业链条;进一步整合以“8·18哲里木赛马节”为引领的赛事活动资源,形成蒙元文化马产业发展品牌高地。

“这是英雄上马的地方,古老的牧歌在风雨中传唱,骑手的等待不再是梦想……”

马背回望,仿若历史在心灵深处回响,马蹄踏过,是草原之子成长的足迹。以梦为马,砥砺前行,将“8·18哲里木赛马节”办成更具影响力的盛会,把马产业打造成更有力量的富民产业,让“蒙古马精神”成为鼓舞通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乘着赛马节的“东风”,通辽已快马加鞭再出发,万马奔腾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