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撰文评价我国首部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时表示,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是“蒙古马精神”的艺术延伸。
李树榕认为,“好看”是文化旅游驻场演出的第一魅力,这部具有民族历史厚度的蒙古“马剧”,就是要借助舞台科技和各种艺术元素的合力,以其全新的审美对象和戏剧冲突最终超越各种艺术元素。《蒙古马》作为史诗性鸿篇巨制,就是将崇尚英雄、忠于爱情、讴歌骏马等情感要素巧妙地融合起来,在助推戏剧冲突的同时,令艺术和思想的闪光点层出不穷。
人与马共同演绎的旷世真情、万马奔腾、女主人公的分娩和梦境……全剧亮点迭出,演绎着草原上生生不息的善良必定战胜邪恶的正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只有在爱与恨、生与死、悲与喜的戏剧冲突中,才能彰显什么是“蒙古马精神”。
李树榕说,今天,多民族团结的祖国大地,“优质文化资源”是扎根生活沃土的艺术家最大的创新底气,《蒙古马》创作团队的成果正在于此——充分挖掘和运用具有独特性、有效性、普适性、深刻性、审美性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把“蒙古马”这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资源转化为创作优势;将马背民族与骏马结缘的自信心、自豪感甚至优越感表现得酣畅淋漓;在歌颂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的英雄时,让血与火淬炼的马背豪情气贯长虹;在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视听的惊艳,提点对爱情的颂扬,对英雄的崇拜,对未来的信心,对蒙古马精神的崇敬……
日前召开的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专家研讨会上,文艺评论家、文化部艺术基金评委、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发言
以下为全文:
位于祖国正北方的锡林浩特,是我国著名的“马都”。这里不仅有蒙古马的优良品种“乌珠穆沁黑马”,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生生不息传承着悠久的马背文明。
到这里旅游,一望无际的草原可以宽阔人的视野、舒畅人的心情,深切体味马背民族特色鲜明的生活和“蒙古马精神”,也是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内容。
经过三年精心打造的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是由金鸡奖、梅花奖、金鹰奖得主、著名蒙古族影视剧艺术家宁才任总导演,著名蒙古族民间音乐专家乌兰杰、视觉设计大师王瑞国和好莱坞著名作曲家克劳斯·巴代特等加盟,共同为观众奉献的一部兼具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杰作。
“剧”,无论歌剧舞剧音乐剧,戏剧冲突都是重要因素,关涉人物命运也关涉故事的悬念,是吸引观众(尤其是游客)看下去的情感力量。这部时长60分钟,由三百多位演员和一百多匹蒙古马联袂出演的“马剧”,阵容庞大,时间有限,主创人员能否在人与马气势恢宏的表演中展现逻辑连贯、形象鲜明、故事感人的戏剧冲突呢?
就在人与马、人与人、马与马或场面大气磅礴、或情感细致入微的视听感受中,马背民族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生活场景、战争场景、梦幻场景被诗意地呈现出来。在标志着规定情境的巨型LED屏上,时而是辽阔无垠的碧绿草原,时而是烈火熊熊的战争场景,时而是寒风瑟瑟的冰天雪地,时而是星光闪闪的美丽夜空。
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剧照(摄影:冠辰)
当观众沉浸于如幻如梦的视觉奇观时,特色浓郁的歌舞出现了——音色苍凉的马头琴伴以呼麦和蒙古族长调,辅以顶碗舞、搏克舞、奶桶舞等华彩舞段,美轮美奂又意味深长。随之,空中与地面交替出现的杂技表演揪住了人心——草原儿女火辣辣的爱情被空中飞人演绎得淋漓尽致;绸吊上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会飞到眼前,一会儿荡上头顶;高空中美艳的惊险动作,似乎暗示了男女主人公未来的命运。继而,是震撼人心的马术——蒙古马群恣肆奔腾的大气派,马队交叉行进的井然有序,飞驰而过的单人立双马与多人立三马则触目惊心……而蕴含于多种艺术元素的戏剧冲突似乎也越来越清晰——爱得刻骨铭心的男女主人公会因战争而生离死别吗?当我们从一幕又一幕的视觉奇观中沉静下来时,似乎明白了主创人员的良苦用心,“好看”是文化旅游驻场演出的第一魅力!这部具有民族历史厚度的蒙古“马剧”,就是要借助舞台科技和各种艺术元素的合力,以其全新的审美对象和戏剧冲突最终超越各种艺术元素!
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剧照(摄影:冠辰)
来到锡林郭勒草原,会听到许多以“马”命名的民歌,《小黄马》《四岁的海骝马》《鹿花背的白马》《驯服的小青马》等等。从旋律风格上看,有深沉悠扬的蒙古族长调,也有情感笃定的蒙古族短调。从歌词内容上看,只有当草原牧人怀念父母、思念家乡、讴歌英雄、表达爱情时,才会用比兴的手法咏唱心爱的骏马。当然,赞美英雄、歌唱爱情一贯是这类民歌表现最多的主题。
“走马中的快走马啊,我轻轻提缰它就向前飞奔;莫道那路途遥远啊,勇往直前,不要失掉自己的信心。”(《走马》)
“步态轻稳的枣红马啊,马鞍垫湿透了。我在草原上徘徊,为的是听到你爱情的倾诉啊。”(《步态轻稳的枣红马》)
“紫骝马,紫骝马,多么矫健,多么神气。姑娘啊,姑娘啊,你多么可爱多么伶俐。”(《紫骝马》)
如果说,《走马》赞颂的是“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骏马坚韧不拔的品质,那么,后两首则是在诉说和期盼炽烈的爱情。由此可见,《蒙古马》作为史诗性鸿篇巨制,就是将崇尚英雄、忠于爱情、讴歌骏马等情感要素巧妙地融合起来,在助推戏剧冲突的同时,令艺术和思想的闪光点层出不穷。
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剧照(摄影:冠辰)
亮点之一,人与马共同演绎的旷世真情。告别妻子奔赴战场的男主人公历经“生死决战”“突出重围”后,命悬一线、奄奄一息。阔大的舞台无比空旷,一束追光,聚焦在荒无人烟的原野上那匹身负重伤驮着主人吃力前行的白马。突然,人与马双双栽倒……当战士慢慢苏醒时,第一个动作、也是他此生此世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艰难地给爱马包扎伤腿。主人,永远留在了回归家乡的路途上,坐骑,却把伴随主人度过血雨腥风的遗物——战盔,长途跋涉送到了女主人阿伦真面前。
由此不难悟出,神奇的骏马,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大自然的象征。而马对人的忠诚,即大自然对人类的忠诚;人对马的倚重,即人对大自然的倚重。在此,马背民族“崇尚自然”“恪守信义”的文化信念,便不言自明。
亮点之二,“万马奔腾”。生活中,这个词汇屡见不鲜,一但亲临现场,目睹没有骑手、没有鞍韂、没有束缚的蒙古马群恣肆汪洋般汹涌向前时,一种无言的酣畅和感动便会充溢心头。“吃苦耐劳,一往无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蒙古马精神”的赞扬。倘若深思,蒙古马为什么要“吃苦耐劳”,为什么会“一往无前”,这无翼而飞腾的生灵一定会将答案书写在生物学的范畴之外,只有深谙草原文化精髓的人才能在哲学、史学、美学、伦理学的层面真正读懂。
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剧照(摄影:冠辰)
是的,无论民族想象还是地域文化认同,马背民族珍爱大自然、坚韧顽强的文化品性一定是因生活里有了“马”才逐步形成的。所以,三次出现在剧中,貌似与戏剧冲突无关的“万马奔腾”,才如此令人感动。有学者认为,自由,是马之本性。然而,对于人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是自由,只有“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才是自由。求实,是自由的基础;奋斗,是自由的前提;和平,是自由的保证!乌良哈台之所以远离亲人奔赴战场,目的就是为消灭战争、维护和平!他的牺牲告诉我们,英雄主义与蒙古马精神一脉相承。
亮点之三,阿伦真的分娩和梦境。艺术,是追求“美”的,《蒙古马》自不例外。但是,在“生命礼赞”一幕中,挺着大肚子即将临盆的阿伦真到河边汲水,临盆的阵痛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并不“漂亮”的舞段,尽显出渴盼远方亲人归来的心灵之苦,以及分娩之时的肉体之痛。此刻,“有意味的形式”便非常有力地使歌颂母亲、崇拜母亲的草原文化内涵在思想宽度和高度中延伸。
孰料,伴随着新生命到来的竟是丈夫牺牲的噩耗。孩子一降生就没了父亲,阿伦真能否承受得住?此刻,《蒙古马》的至高境界出现了——中国美学“哀而不伤”蕴含的强大生命力,立刻产生了美学效应。编导竟用“梦见归来”一幕展现“诗的正义感”,让痛不欲生的阿伦真做了一个爱意浓浓的梦,这是个多么幸福而甜蜜的梦啊,久别重逢的爱人相依、相拥、相亲、相吻……可是,一旦梦醒呢?
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剧照(摄影:冠辰)
从爱情与亲情的角度看,这是个悲剧;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看,这又是个正剧。因为,就在婴儿的啼哭声中,人们听到的不是弃世绝望和颓败的悲观主义,而是善良必定战胜邪恶的正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在草原上生生不息!至此,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在爱与恨、生与死、悲与喜的戏剧冲突中,才能彰显什么是“蒙古马精神”!
今天,多民族团结的祖国大地,“优质文化资源”是扎根生活沃土的艺术家最大的创新底气,《蒙古马》创作团队的成果正在于此——充分挖掘和运用具有独特性、有效性、普适性、深刻性、审美性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才会把“蒙古马”这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资源转化为创作优势;才会将马背民族与骏马结缘的自信心、自豪感甚至优越感表现得酣畅淋漓;才会在歌颂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的英雄时,让血与火淬炼的马背豪情气贯长虹;才会在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视听的惊艳,提点对爱情的颂扬,对英雄的崇拜,对未来的信心,对蒙古马精神的崇敬……
到中国马都来看《蒙古马》吧,在草原观赏一往无前的蒙古马,除艺术的享受,还能惬意于蓝天白云的纯净和“花的原野”之芬芳,这是亮丽北疆从历史深处喷涌而出的文化热能,也是“蒙古马精神”在告诫人们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李树榕,系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