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推进流域生态治理 让西辽河流域山清水秀

发布时间:2019-08-03 21:06:45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许媛媛 张启民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没有西辽河,就没有科尔沁。西辽河的生态不好,通辽的生态就不会好。推进通辽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西辽河流域生态治理首当其冲。

一纸长图放眼量。

蜿蜒流淌了数千年的西辽河水从内蒙古通辽市境内纵贯而过。她广袤的水系携着生命的长调,滋养了科尔沁草原碧野千里,孕育了科尔沁文化气象万千。

多少年来,西辽河水见证了通辽从一个北疆小城一步步成长为区域中心的光辉历程,见证了通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大发展、大变化,见证了通辽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奋进拼搏的壮丽史诗。

image.png

西辽河水见证了通辽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然而,从几时起,通辽的母亲河不再奔流?

从几时起,我们再看不见那河水碧波荡漾,再听不见那沙洲上鸟儿歌唱,再感受不到那沉静悠然下蓬勃的生机?

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没有西辽河,就没有科尔沁。西辽河的生态不好,通辽的生态就不会好。推进通辽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西辽河流域生态治理首当其冲。

西辽河水是科尔沁民族生命之源,是通辽经济发展之命脉。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推进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是关乎通辽各族群众福祉的命脉工程,是通辽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题中之义,是推动实现通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毋庸置疑!

image.png

通辽,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打响西辽河保卫战

西辽河水,泽被万民。也因此,对于西辽河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通辽广大群众感受深切,“辽河的水,全干了,旱啊!”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南北部山区以外,中部4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区均不产流,纵贯而过的西辽河及其各条主要支流如西拉木伦河、新开河、教来河、乌力吉木仁河等,均属于季节性河流,受气候和上游产流区拦蓄工程的双重影响,地表水资源供水难以保证。

image.png

人们在干渴的土地上植树

特别是1998年以后,随着持续气象性干旱和上游产流区地表水开发利用,通辽市地表水资源日益匮乏,全市大多数过境河流处于常年断流状态,绝大多数大中型水库已无水可蓄,蓄水量不足设计总库容的10%。

从数据上看,2001-2016年与1980-2000年相比,通辽河流年断流天数明显增加,从98天增加到249天,全年68%的时间断流。6条河流断流长度累计超过1754公里,占总河长的41%,其中西辽河干流2001年以来全年、全河段断流。据该市水资源量表,通辽市大部分旗县市区地表水资源紧张,科尔沁区、开鲁县地表水量甚至为“0”。

地表无水可用,不得不转而开采地下水。

通辽人口多、耕地多、产粮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只有110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的1/2。作为内蒙古“粮仓”,通辽连续8年产粮超120亿斤,贡献了自治区近三成的粮食总产。

然而,高产的代价是高耗水。全市年均农业用水2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85%,而灌溉水源基本为地下水。多年的持续大量集中开采,导致地下水超采,甚至形成了方圆3000余平方公里的“漏斗区”。此外,工农业用水效率偏低、水污染、河湖“四乱”等问题依然严峻。

河流断了,水库干了,河滩裸露着,原本的河床变为耕地,湿地进一步萎缩,防洪大坝百孔千疮……到了春季风沙弥漫,土地进一步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image.png

日益干涸的水库

人们痛心地说,西辽河,我们的母亲河,已严重透支。数十年的大开发、大建设,已经让她落下了满身病痛,遍体鳞伤。

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与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加的矛盾已成为通辽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

“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通辽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呼喊。

也到了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去解决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时候了!

当前,通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随着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过去那种高度依赖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无以为继。若此时不从生态建设这一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入手,攻坚克难,为解决资源环境尖锐矛盾、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扫清障碍、铺平道路,那么,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无从谈起。

因此,对于通辽而言,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一时增长所动,不为眼前利益所惑,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老路,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走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协调的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千言万语,汇聚成通辽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有力的共识:

保护母亲河,打响西辽河保卫战!

保卫西辽河,通辽在行动

辽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西辽河横跨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作为西辽河主要流经地,保卫母亲河,守卫好东北、华北、环渤海生态防线,是通辽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通辽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全力推进西辽河流域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以使母亲河早日重现碧波潺潺、绿水汤汤的秀美景象,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农业是用水“大头”。发展高效农业,第一要节水,这是通辽市综合治水、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必答题”。

从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浅埋滴灌,通辽以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2018年以来,启动了100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建成以浅埋滴灌为主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706万亩,项目实施后,亩均灌溉用水由原来的280立方米降低到120~180立方米左右,节水率高达60%以上,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节约地下水10亿立方米。同时,大力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把发展旱作农业、压减高耗水农作物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2016年以来,累计压减玉米种植面积295万亩,估算累计减少地下水使用量4亿立方米以上。

image.png

通辽市持续推进高效节水农田建设

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农田建设,是通辽市“四个千万亩工程”中的一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思路,通辽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草结合起来,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大力实施“四个千万亩”工程,建成立足东北、面向华北的生态防线。以推进北部千万亩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北部牧区生产经营、生活方式、生态保护同步实现现代化。以推进中部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为抓手,建设生态绿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推进南部千万亩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为抓手、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为目标,建设集保护利用于一体的国家沙漠公园及综合生态公园和退耕退牧退采实施一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推动生态系统实现整体恢复和改善,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image.png

位于通辽市北部的扎鲁特山地草原

通辽市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严厉禁止地下水超采区新增取用地下水,大力推进工业用水水源置换,推进企业节水改造升级。从前过度耗水、费水的局面得以逐渐扭转。目前,通辽市科尔沁区超采区金煤化工、盛发热电厂等企业已完成水源置换,今年9月底,科尔沁区超采区内的通辽发电总厂、通辽热电厂、福耀玻璃等重点用水大户将全部完成水源置换,届时将减少地下水开采3000万立方米。霍林郭勒市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2017年、2018年地下水开采量均已不超采。

通辽市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走进科尔沁工业园区水资源综合利用人工湿地及梅花生态景观公园,只觉清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2016年6月,科尔沁工业园区(南区)以PPP模式斥资1.68亿元,建设科尔沁工业园区(南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及人工湿地生态一体化项目。工业园区67家企业排放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67家企业污水变身美丽人工湖。

通辽市大力推进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94%和50%以上。制定《通辽市主城区再生水利用规划》,到2025年主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成立通辽市水务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中水回用设施和管网。全市现已建成再生水处理设施8座、管网200公里,在建再生水处理设施7座、管网92公里,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4%。

同时,大力实施“引绰济辽”“LXB供水”“引乌入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年内完成“引绰济辽”可研并上报、“LXB供水”审批并开工建设,工程全部建成后实现年供水近4亿立方米,能够满足通辽市到2030年用水需求。实施河库补源、截潜流、湿地恢复工程,发挥现有水库调节功能,强化河道补水恢复生态,促进湿地再现原貌。

节约用水,从你我做起。通辽市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开展节水用水宣传,引导居民树立节水用水观念,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在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

image.png

人们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小河西水库游玩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经过不懈努力,西辽河生态流域治理正在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方向转变。通辽市地下观测水位在连续18年下降后,2016年喜人回升,近两年连续回升共72厘米,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缩减500平方公里。

image.png

通辽生态环境治理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转变

但生态恢复是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保卫母亲河,推进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通辽儿女世世代代要去做的事情。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尤其是当前通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重矛盾压力叠加的关键时期,走到了“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能否扛住发展压力、保持战略定力,心无旁骛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始终考验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队伍对党中央、对人民的态度,和干事创业的智慧与勇气决心。

通辽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领导干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共同生命体系统治理思路,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在统筹发展与保护关系上算大帐、算整体账、算长远账,坚决守住生态空间、农牧业空间、城镇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水资源等控制线,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强度的项目,切实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为推进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提供坚强领导和组织保障。

推动系统治理,制度建设亦是关键。通辽市强化“三条红线”管理,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条件作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审批的重要前提,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限制一些地方无序调水与取用水,从严控制高耗水项目。深入开展农业高效节水项目取水许可审批工作,严控农业用水总量。把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占用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

行之不懈,方能有所成。

盛夏时节,位于辽河干流中游的通辽市奈曼旗孟家段水库湖面涟漪轻起、绿意怡人。据库区管理人员介绍,近年由于实施湿地修复、造林治沙等工程,水库的树儿、鱼儿、鸟儿多了,流动沙丘减少了,一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起来。2018年,孟家段湿地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自治区级度假区,不仅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游玩,还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打造了一批农牧业旅游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牧民实现增收。

image.png

通辽市奈曼旗孟家段水库

image.png

通辽,让西辽河流域山清水秀

西辽河,通辽儿女心中魂牵梦萦的母亲河,在悉心毕力的呵护之中,正逐渐恢复她往日的活力与生机。

点滴功成皆不易。通辽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排除万难的战略定力和决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母亲河从此不遭病痛、不遇风沙,唯见碧水潺潺鱼腾跃、唯闻花香鸟语踏歌声,早日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作者:许媛媛、张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