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里土质不好,玉米都长不高,种植其它作物根本不长,一年下来,二十多亩地一家三口只有八千元左右的收入,生活相当困难。自从张骅书记来到我们村,我们村如今真是大变样,书记不仅带着我们种植稀有产品,还带着我们学技术,教我们科学种植。现在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翻了好几番,感觉生活有奔头了!”家住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远新村的村民老刘头告诉记者。
张骅在大棚里查看作物长势
“靠自己的双手去劳作,去踏实的干活,所创造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远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张骅说。2017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来到兴安盟科右前旗远新村驻村的第一书记张骅,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让远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顺利脱贫摘帽,更是由国家级贫困村成长为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党建参观点、“三务公开”示范点、兴安盟脱贫攻坚示范点,并获得“兴安盟优秀基层党组织”“兴安盟乡风文明示范村”等荣誉。
聚人心 增强党组织战斗力
曾经的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远新村,一个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常住人口348户1131人,2014年时,生活在国贫线以下的群众总共58户121人,贫困发生率大于10%。在2014年-2017年的4年里,远新村仅脱贫了 27户62人,贫困成了制约远新村发展的沉疴宿疾。
回想起初到远新村时的情景,张骅记忆犹新。村支部书记看到一个毛头小伙子来到村里,充满了质疑。“从北京派这么个第一书记,还没俺孩子大,能干事吗?来到远新他可得听我的,论辈分还得给我叫声叔。”听到这里,张骅的心一沉,怎么快速打开局面,融入远新村并带领这里的百姓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看来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面对困境,张骅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村民的看法,他深入到群众家中与他们交心,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白天入户走访,晚上整理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他驻村工作335天,工作期间累计入户500余次,撰写扶贫日记300余篇,编制远新村发展蓝图,凝练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模式累计10万多字,解决群众实际困难90余件,他成了远新群众的贴心人,成了群众口碑相传的“博士书记”。
张骅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黑糯玉米销售策略
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村两委帮驻村工作队,这两支队伍互补短板,融为一体,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村两委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原来着力获取眼前利益到谋划长远发展,由没事就谈论“张家长李家短”到得空就讨论怎么对接市场,怎么产业布局。据了解,通过系列举措,远新村党员活动平均出勤率达到80%以上,整个党支部焕发出充沛的活力,张骅根据工作经验凝练出“双提双带双示范”基层党建模式正在兴安盟广泛推广。
“再有三年我就可以退休了,本来想着在村里混混就过去了,但是看着张骅书记天天起早贪黑玩命一样建设我们的家乡,我要不努力,自己都说不过去。”这是科尔沁镇派驻远新村驻村工作队员顾建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村两委有了战斗力,驻村工作队干劲十足,远新村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因为张骅给他们打了个样。
定方向 探寻产业发展之路
怎么样通过以点带面,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又给张骅出了一个难题。这个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土壤学博士首先想到了发展经济林,然后推进“林禽”“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张骅介绍说,因为在远新村群众的家底很薄,很多人家都有“饥荒”(外债),大多群众种玉米,每年就指着种点亩产纯收益300多元的玉米还利息,而林业的收益周期长,远新群众“等不起、做不了”。
根据这种情况,他调整思路,以群众“想干、会干、能干、干成”为出发点,从提高单位亩产效益上做文章。明确了“荒山展绿颜,绿颜变金山”的工作思路,最终确定远新村以发展“颜色农业”——黑色系农产品为切入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张骅走进玉米地与村民交流种植经验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2018年3月他筹划组建合作社,可是在注册的最后一步,当听到要真金白银入股时,最初决定参与的13位社员大部分都打了退堂鼓。为了得到群众信任,他自己投钱不要股,主动承担种植风险,最终克服层层困难,4月合作社正式成立。
他带领合作社攻克黑糯玉米种植难题,打造“远新”品牌,把“远新”牌五谷杂粮卖到了北京林业大学、海淀区环保局,卖到了北京的大社区。其中黑糯玉米还被“2018年兴安盟那达慕大会”作为指定食用玉米定点采购。2018年合作社完成销售62万元,创造就业岗位24个,带动30多位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参与种植的100余亩土地亩产值由800元提高到2400元左右。
张骅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高玉良家,仔细询问高玉良老人发展庭院经济的意愿以及脱贫过程中还有什么困难
收获信任的同时,他说的话群众听,他建议的事情群众干。“我们村有了张书记真好,能说说心里话,他是真心实意的在帮我们。”高玉良老人深情地说。
树新风 培育农村新风貌
关淑芝曾经是远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的她坐等思想非常严重,不懂得付出,只想索求,不会主动去想发展思路,就连家里的窗户旧了、坏了也只想让村里进行维修。驻村工作队来到村里以后,多次来到她家与她交心,向她讲述身边自主脱贫的典型事例,她渐渐有了触动。
2019年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构建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发展链条,为远新村想劳动、能劳动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关淑芝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真正的幸福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农户看着丰收的黑玉米笑得合不拢嘴
目前关淑芝通过自己的劳动每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户的帽子。她每个月的收入完全可以满足家庭日常消费,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工作之余还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日子也慢慢红火起来。
“现在我们业余生活很丰富,踢毽子、打篮球、跳广场舞等等娱乐活动,村里都在开展。农忙之余,参加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还增进了邻居之间的感情,过去的打麻将、赌博都没有了。”关淑芝说。
张骅认为,好的乡风文明才能促发展,到村后他积极推进“三务公开”,远新村“五位一体化三务公开模式”及时有效化解了由于消息不对称造成的群众矛盾。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乐臣说:“现在俺们远新村评低保、评危房很公平,该得的不用找也享受的到,不该得的找也没用,这样就好,心里踏实。”
张骅还把“孝顺父母、脱贫光荣”等理念融入农村民主治理中,在远新村开展“身边最美远新人”“成才表率”“家风家训”评选活动。他牵头组建秧歌队、组织趣味运动会,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村民从“麻将桌”带到“乡村大舞台”。
张骅用双脚丈量村情,用挚诚体察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因为表现优异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第一书记、第三届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兴安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林业大学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者: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