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扬沙天,黄沙如同沙龙一样席卷而来…”牧民向记者描述青海省祁连县沙龙滩地区治理前的样貌,沙龙滩也是因此而得名。很难想象,眼前这风中夹杂青草味的土地曾是那般景象。
如今的沙龙滩地区放眼望去一片青色,其中夹杂着点点白色(摄影:陈延特)
“沙龙”走了,“放牛郎”们的春天来了
沙龙滩地区是位于祁连县野牛沟乡的边麻、大浪、大泉三村夏秋草场。由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过度放牧等因素,导致该区域110余万亩的草场中有90万亩草场出现不同程度退化,55万亩草场呈现中度退化,最为严重的35万亩草场退化成了黑土滩。
所谓“黑土滩”,就是青海草地退化最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草原植物极度稀疏地表完全裸露的草地,会造成草场扬沙、水土流失、鼠害泛滥等问题,若放任不管将逐渐荒漠化甚至是沙漠化。
祁连县草原监理站站长周占海介绍,为控制黑土滩持续恶化,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通过多年对黑土滩治理进行试点示范,从2015年开始,祁连县加大对沙龙滩地区黑土滩问题的整治工作,通过集中投入、连片治理,依据退化草地类型和退化程度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进行合理搭配,通过采取人工、机械以及免耕等适宜的作业方式进行补播。经过4年的整治,累计投资2970万元,治理黑土滩14万亩,植被盖度从10%提高到80%以上,秋季牧草的平均高度可以到达50公分以上。当地牧民告诉记者,在过去,下完雨第二天地表就会出现龟裂,现在草长高长密了,扬沙天少了,黑河里的水量也大了。
玛久指着远处的合作社的牦牛,他计划合作社未来扩充到5000头牦牛,成为全青海最大的合作社(摄影:陈延特)
“人工种植出来的草,牛羊也同样爱吃”大浪村村支书玛久介绍道,原本没有人要的黑土滩,现在都想要回来。今年,祁连县大浪村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玛久是该合作社的法人及董事长。他告诉记者,合作社由9个人牵头组织管理,再由各村社选出5名代表共同经营,村里以家庭为单位,每人入股4头牦牛。目前合作社已拥有4000多头牦牛,玛久也成为了祁连县最大的“放牛郎”。他笑着说“这样的模式来买牛的大老板们也喜欢,为他们节约了过去分时分力的运输成本,可以一次集中采买,而且我们每头牛的价格也能比过去多卖出200元。”预计明年的六月,入股的牧民就可以拿到第一笔分红。
牧民告诉记者,因为草原生态的恢复,像老鹰等野生动物也越发常见(摄影:陈延特)
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传统产业,畜牧业也是祁连县的支柱产业。通过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形式对草场集约化经营,对牲畜进行集中饲养和出栏,在牧草返青期开展禁牧和舍饲圈养,有效减轻草场放牧压力和促进植被恢复。其中过剩的劳动力也可以从畜牧业中得到解放,从传统生产束缚中摆脱出来,走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群雪卓玛:从交不起电费,到年收入近10万元
2014年,农业部批复在青海省设立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为有效解决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青海开展“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逐步建立保护与建设结合、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草地保护利用机制。青海门源县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精准扶贫的模式和“人工草地+畜舍饲、半舍饲养殖+旅游业”的一、二、三产业联动的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生态畜牧业建设道路。
7-10月份是前往祁连山生态牧场旅游的最佳时间(摄影:陈延特)
位于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的“祁连山生态牧场”就是以上两种模式的产物,牧场集生态养殖、旅游观光、民俗体验等融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据牧场负责人介绍,牧场除了旅游业创收外,还通过建设高标准畜棚80000平方米,养殖西门塔尔肉牛1500头、白牦牛320头。牧场通过租用土地、提供就业岗位及带动特色农畜产品销售等措施来推进扶贫工作。辐射带动北山乡、西滩乡、苏吉滩乡等周边乡农户200余户参与肉牛养殖,解决300余人就业问题。
牧场员工群雪卓玛就是周边的乡民,她告诉记者,家里原有的700亩草场以70元每亩一年流转给了牧场,自己和老伴都到牧场上班,负责看护牛羊和引导游客体验挤牛奶等事项。她说,过去自己家里也放牧,但牛羊的投资周期长,平时还要去县里找零活做,但不是每次都能遇上,有时连着几个月找不到活,连电费都交不上。现在的工作稳定了,也轻松多了。每个月牧场付她3000元工资,再加上草场流转的钱,一年固定就有近10万元收入,已经算是门源县中高等收入。
门源县开发建设的旅游项目-阿咪东索景区(摄影:陈延特)
多措并举 青海积极探索草原经济发展模式
草原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是我国草原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是恢复草地生产力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截止到2018年,中央已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亿元,累计增产鲜草8.3亿吨。
青海省作为我国第四大草原面积省份,拥有5.47亿亩草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的源头,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探索,青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发展草原经济,助力退牧还草工程。
青海省草原总站畜牧(草原)师欧为友介绍,为保持草畜平衡,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根据不同生态区域草原保护建设实际需要,实施了退牧还草、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生态保护建设等四项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开展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核查与监管。目前全省落实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2.29亿亩。记者了解到,当地多数牧民家庭草场都受到不同面积的禁牧,根据牧民责任义务政府还会直接给予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监理中心副主任刘加文指出,要积极引导草原合理利用,对草原植被不占用、少占用、短占用;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提高草原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做到生态美,百姓富。(陈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