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新农村:党建引领走上强村富民路

发布时间:2019-07-30 11:10:14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贾雪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通辽市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新农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镇级、开发区级、市级、自治区级先进党组织;该村2015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1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

内蒙古通辽市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新农村共有350户、1260人,其中党员22名。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镇级、开发区级、市级、自治区级先进党组织;该村2015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1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

强核心 扬正气 由“乱”到“治”

2012年以前,新农村赌博风气非常严重,上访告状不断,村里外债累累,环境脏乱差,村民思想落后。

面对村里复杂的情况,新农村“两委”干部意识到,只有管理好党员队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实现村里的和谐稳定。他们充分发挥“两委”班子带头作用,认真执行发展党员、“三会一课”、党费收缴、集中学习、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活动,要求党员亮身份、明职责、尽义务。在处理重大事件和做出重大决策时,率先实施了“两委”班子向村民承诺制以及村民评议村干部制度,每年年初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大会,公开承诺一年内给村民办的民生实事,年底再次召开会议,请全体党员和村民对年初承诺的事项、村“两委”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评议,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用真心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前些年积攒的矛盾纠纷通过党员和村“两委”成员主动入户,积极化解,已全部得到平息。

村“两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管理村级事务,除在村部按月更新“三务公开”内容外,利用会议、广播、微信群和开发区“云智慧党建+”等平台对村里的“三资”情况,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公示,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格执行“532”工作法,所有村内重大事项、重要决策5000元以上大额资金使用都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全过程监督。

全村实行卫生保洁网格化管理,由“两委”成员和党员带头,实行村干部包街路、党员包户、村民门前“全包”制度,在全村倡导实施“哈腰工程”,确保任何时候环境卫生无死角,环境管护零投入。定期组织全体村民对村外公共区域卫生进行义务清扫,全年仅卫生费用就节省了15万元。

经过几年的摸索,村“两委”在征求全体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红白理事制度、入户走访登记制度等,使村级党务、财务、事务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谋发展 拔穷根 由“贫”变“富”

该村将所有农田建设成节水高产高效农田,旱涝保收,村民人均拥有高产节水田2.9亩,亩效益由原来的1200斤提升到1800斤。推广绿色瓜果蔬菜立体套种和反季种植300多亩。规划建设集采摘、观光、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旅游园,建设蔬菜大棚50栋,配建花草、五谷、水果认知园,项目建成后每年具备10万人的接待能力,拉动就业100人,人均可增收4000元,集体增收100万元左右。

推进蒙牛公司在本村的奶源基地建立托牛所,35户村民将550头奶牛统一放到托牛所饲养,年效益达16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村屯养殖业的发展;成立养殖(养驴)合作社,让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现有100余头驴。同时,该村还在村外建设年饲养2万只鸡的养鸡场,有效解决了人畜混居、环境整治难度大的问题,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大力引进和开办小企业促就业。注册成立了宇博劳务公司,全村常年外出打工290人,在福耀玻璃、电厂等企业打工的有160人,在村里引进的昌泰木箱厂打工的有40余人,在大通、益华农两家饲料厂打工的有70余人,实现了村企合作、共享共建美丽家园。目前,全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100户,其中15万元以上农户有24户,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

引项目 求突破 由“村民”变“市民”

村党支部带领村“两委”班子结合开发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安排,改造危房3户,硬化街路10公里,建成标准化卫生室7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20平方米、便民连锁超市260平方米,改造院墙3.5公里,安装路灯230盏,建设文化广场5000平方米,硬化路肩6万平方米,粉刷墙体6万平方米。

制定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细则,建立村干部坐班制、去向告知制、全程代办制等各类便民利民的规章制度,切实转变村干部角色。年初以来,村干部为村民代办事项101件,解决实际困难95件。

村党支部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工作,通过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打造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实现了广大农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前,新农村已建成留守家园1处,建立“爱心超市”1个,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建立志愿者时间银行服务队5支,通过有效的载体、丰富的服务内容,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倡导移风易俗,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村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成立了“一约二榜三队四站五会”机构,建设了800平方米的“村民之家”和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大屏幕、各种室外健身器材10套,“草原书屋”藏书达3000余册。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善心义举“四德”标兵、“五好村民”“六大楷模”“党员星级户”“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以点带面、团结人心、凝聚共识。大力倡导宣传崇尚科学、丧事简办,重情轻礼、婚事新办,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新农村,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