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位“科尔沁巧娘”齐聚文创园 “赛娜集市”展风采

发布时间:2019-07-26 20:16:25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杨笑然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7月26日上午,别开生面的“科尔沁巧娘·赛娜集市”暨通辽市第二届“巾帼指尖风采巧手扮靓生活”创业文创产品制作大赛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文化创意产业园里进行。

7月26日上午,别开生面的“科尔沁巧娘·赛娜集市”暨通辽市第二届“巾帼指尖风采巧手扮靓生活”创业文创产品制作大赛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文化创意产业园里进行。来自通辽市各个旗县、身怀绝技的女手工艺人集聚在此,用灵巧的双手展示传统技艺的风采。

本次活动为期两天,以“享草原风情、秀民族文化、比手工技能、促就业增收、谋合作共赢”为主题,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践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引领全市城乡妇女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提升广大妇女创业创新创意水平,激发妇女创业、创新活力,弘扬优秀民族手工技艺传统文化,推进“布丝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促进妇女手工制作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妇女创业就业、脱贫增收。

活动由通辽市妇女联合会、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通辽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通辽市总工会、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主办。竞赛设民族服饰加工、手工编织、剪纸、刺绣、文创等5个类别的竞赛,共有88名女手艺人参赛。

伴随着阵阵激昂铿锵的鼓声,活动拉开序幕,舞台上表演着蒙古族盛装秀《赞歌》、马头琴合奏《蒙古骏马》、歌舞《最炫民族风》、书法秀《我和我的祖国》等一个个节目,精彩的演绎为选手们加油打气。

比赛场地上,身着蒙古族服饰的能工巧匠们纷纷就位,穿针引线,聚精会神地制作着手工艺品,她们中最年长的已是80高龄,最小的只有26岁,人们凭借着对手工艺品的一腔热爱,乐此不疲地挥动着双手。

科尔沁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手工艺品,是科尔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尔沁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刺绣赛区,选手们以针作画,以线为墨,灵巧的双手在绣棚上来回穿梭,用细密的针脚勾织出一朵朵精致的花儿,也正是这样栩栩如生的花儿,造就了华丽鲜艳的蒙古袍和蒙古靴。

来自库伦旗的科尔沁刺绣传承人包英格已经有20多年的绣龄,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蒙古族刺绣服装企业,还有100多个学生跟她学习刺绣。她之所以来参加比赛是因为爱好刺绣,想通过比赛多学多看多交流,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

在手编赛区,选手们用颜色各异的毛线编织出时尚又舒适的鞋子、帽子以及小巧可爱的家居装饰品,还有用麻绳缠绕编织而出的蒙古包模型。来自科左中旗的选手白牡丹说,她和姐姐通过手工编织工艺品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在文创赛区,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品映入眼帘,有珍珠串制而成的华美头饰,有线织的木棉花盆景,有鲜亮的蒙古族手捧花束,有精细的手工雕刻,有纯手工制作而成的皮包,通过微信等平台每个月能卖几千块钱。

在剪纸赛区,选手在五彩的镂空里倾注了自己的爱,一张张彩纸只要寥寥数剪,满载美好希冀的各式剪纸便展现在人们眼前,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美不胜收,颇受喜爱。

在服饰赛区,选手们用五彩的“翡翠黄金缕”将蓝天白云的情怀、绿草红花的和谐跃然绸布之上,整个蒙古袍做工细腻传神,色彩明朗,有着浓郁的草原特色,包含着科尔沁蒙古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及风俗习惯等众多文化元素。

心灵手巧的手艺人们把对家乡和传统技艺的热爱之情深深包含在一件件手工艺品之中,这些作品既精致美观,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让人大饱眼福,爱不释手。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来自扎鲁特旗的80岁老人包七月获得刺绣类一等奖,来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领小获得民族服饰类一等奖,来自科尔沁区的潘氏妹获得手工编织类一等奖,来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乌兰获得文创类一等奖,来自科左后旗的张咏梅获得剪纸类一等奖。

通辽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包兰芳说,通辽地区民族文化富集,资源丰厚,发展民族手工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级妇联组织通过此次活动献礼祖国,并以此为契机将民族的优秀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同时实现妇女的灵活就业。

此次活动联合多家单位,通过集市展示展销推介、技艺技能培训、进行手工技能比赛、“最炫民族风”表演、产品展销对接签约五个部分,将“科尔沁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并通过小手工带动大产业,既能实现社会价值又能实现经济收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消费者需求,了解“巧娘”的愿望,既能传承民族技艺,弘扬民族精神,又能够提高“巧娘”收入,满足消费者,从而实现良性发展。

更多现场精彩图片:















(来源:通辽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杨笑然、巴图乌力吉、田川、沃婉晴、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