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对标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总要求,以扎实推进“五面红旗”创建和“学习乡振”活动开展为载体,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探索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红色引擎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辽河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由镇党委主导,制定了建设“一个特色小镇、两个田园综合体、三条示范景观带、四个种养殖示范区”的“一镇两园三带四区”产业发展规划,根据村情实际,各村党支部牵头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谋划产业发展蓝图;同时,组织36村党组织书记赴浙江等先进地区学习产业发展经验,镇村两级开办新型农民及种养殖技术培训班10余场次,为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智力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科学化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了以特色种植、规模化养殖、庭院经济、劳务经济等为基础的多元化产业集聚之势,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农业增效新路径
辽河镇不断探索和丰富“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基础,激活农村丰富的存量资源。2018年以来,辽河镇实施2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进一步发挥其节水、增产、降本、增效作用,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2018年、2019年共流转土地7.2万亩,其中6个村连续两年实现了整村土地流转。高效节水工程的实施和土地实现大面积流转,为构建新型农业种植结构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技术支撑。2019年,辽河镇玉米、沙地西瓜、花生、青贮玉米、甜菜、葵花、蓖麻、小麦、紫甘蓝等特色种植面积达5.6万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种植结构。同时,借助区位优势,辽河镇打造都市农业圈,打造了集草莓、油桃、葡萄、葫芦等瓜果蔬菜特色采摘和花卉、景观林及林业育苗基地于一体的特色采摘基地,建设有6个设施农业园区和东北最大仙客来生产基地,规划建设旅游观光休闲科普功能兼具的认知园,形成了平安堡油桃、太平庄葡萄等一批高质量、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农村一二三产竞争力。
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通过“村集体出资入股+村民参股”的形式,由村党组织领办发展养驴、养羊、林下养鹅、蓖麻种植、果蔬种植等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人力等方式入股,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村民可通过在合作社打工的方式获得土地、就业“双份收入”,实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拉动农民致富增收的双赢。
同时,辽河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现代牧业、蒙鑫羊业等畜牧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起“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畜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农企利益联结效果明显。现已建成万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2家,规模化屠宰场2家,肉羊屠宰率占主城区50%。全镇养殖户达到1200户,建立了20余个规模养殖基地,畜禽养殖达到40.2万头(只、羽)。
劳务经济发展实现多点开花
近年来,辽河镇将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来抓,在鼓励和引导农户跳出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到外地务工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实现了新增劳务输出人员的有序转移。组织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邀请劳务公司对村民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架起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桥梁。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通过到流转企业、周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与蒙东情家政公司合作,开展月嫂、男护工培训,组织剩余劳动力到通辽市从事家政服务;建立手工编织合作社,发展手工编织产业,并通过妇联组织进行销售,增加村民收入;组织瓦工队,带领村民到城里务工,增加劳务收入。2018年全镇外出务工1.5万人次,劳务经济达3亿元。
2019年,辽河镇以建设“产业旺镇”为目标,以新思路、新举措、新理念为指导,构建新机制,搭建新平台,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乡村振兴迎来更加灿烂的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