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发展现代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07-11 21:29:09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岳占标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园园区内应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实现了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

这里,农田基本建设所要求的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成系,全部按高标准大格局建设:大面积农田平整如镜,田间道路全部为干净光洁的水泥板路面,路两旁的双行防风林带浓郁笔直,密如蛛网的滴灌管线贴近禾苗随垄铺设。

这里,已经建成“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平台,翻地、播种、收获这类农事活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方式,一律用无人驾驶机械操作,农民只需在中央操控室操作或按动手机键盘即可;什么时间需要灭虫,会有遥控预警系统提前警示,然后按照管理平台测定的时间,开出无人机到田间喷洒药物;水肥一体的智能化灌溉系统开启,也是用手机按键操作。

这里,当你行进在乡间道路,再也看不到许多地区一眼望不到边的清一色的大苞米,而是依据市场需求和追逐效益最大化经营理念,把地种出了“花”:玉米、大豆、甜菜、蓖麻、蔬菜、瓜果、饲料等应有尽有。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节水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园,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的内蒙古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园。

创新园从2014年启动,至今开发总面积已达42万亩。除敖包苏木外,还覆盖花吐古拉镇与舍伯吐镇,其中2万亩核心区位于敖包苏木。整个创新园区按“一核四园一带”格局建设,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实现生产关键环节技术应用到位率100%的“八个统一”。

园区内应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实现了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推行了大垄双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使用了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溯源、智慧种植、信息化管理、生物预警绿色防控、秸秆还田、深松深翻、轮作倒茬、结构调整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灌溉、装备的现代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系统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拥有如此高科技含量的智慧农业园区,其优越性显而易见:

一是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精准作业与精细化管理,可大幅度降低重叠、遗漏作业,节省种子、农药和化肥,“五省四减”效果非常明显,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

二是综合运用视频监控和环境感知技术、智能传输与控制技术,使农牧民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浇灌施肥等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劳动环境,使昔日繁重的体力劳动变成了轻松的摁键操作;

三是通过“玉米通”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利用智能手机终端在每个关键农时节点,及时为农民提供常用的技术视频、种植技术、病虫防治、气象信息、墒情预报、农资产品、专家咨询等信息服务,全程指导玉米及其他农作物生产;

四是依托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项目,建成了病虫害预警管理云系统,实现了本地区病虫测报管理的动态指挥和高效运转;

五是种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2018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83.26%,但在敖包苏木,粮、经、蔬比例为54:29:17;

六是收到了“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三增:即增产增收增效,平均每亩粮食产量增加320斤,亩效益增加240元,示范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两促进:一是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引入首农食品集团、凌云海集团、五粮液集团、汾酒集团、丰原集团、海川机械制造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70万亩以上,解放农村劳动力近2.5万人,实现土地流转金和劳务收入双增收;示范区内土地流转、服务带动、入股合作等形式规模经营达到80%以上。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和科技创新,建基地带农户;

七是促进了精准脱贫。围绕贫困群众“人均6亩、户均20亩高效节水农田”的目标,以贫困嘎查村为重点,通过节水农业、特色种植、种青贮养黄牛等产业扶贫措施,使3.5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了收入稳定增长。

在项目区所见所闻,让人感觉一股现代化气息、新时代的农业文明气息扑面而来。

进入项目核心区的扎如德仓嘎查,但见街道整洁,路林整齐茂密,路边花池里散发出幽幽花香。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农舍宛若乡间别墅,家家屋顶都有太阳能热水器。

项目区的成功说明,高科技农业开发代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开发模式科学、有效,可复制、可推广。各地都应从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实际出发,进行长远规划,因地制宜,打造“互联网+”模式,采用农业高科技成果,走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