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穷村“变身”小康村:内蒙古扎鲁特旗一个合作社带富一方百姓

发布时间:2019-07-10 18:18:13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白敖敏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有一个东萨拉嘎查,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从曾经的全苏木最穷村“翻身”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有一个东萨拉嘎查,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从曾经的全苏木最穷村“翻身”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在已经连续举行了40多年的东萨拉嘎查那达慕上,越来越多的牧民从步行来、骑马来变成了开着汽车来参加,敖包山下的小轿车、越野车能停好几排。

这巨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人——“牛书记”吴云波和一家合作社——名字意为“牧民之家”的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

2014年,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牵头成立了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整合扶贫资金、集体资产打造“基地、养殖、产品加工、销售”为闭环的全产业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堡垒型利益联结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抱团脱贫路。

几年来,合作社始终秉承“让牧民成股民、让股民成工人”的理念,着力建设以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重点的产业链,促进和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在合作社的推动下,2017年,东萨拉嘎查整体脱贫,周边21个嘎查的55户贫困户也实现了脱贫。

找准切入点,延伸产业链

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始终坚持立足传统产业,把做优“养殖”环节作为脱贫攻坚的切入点。注重合作经营,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引导和鼓励本村及周边嘎查村牧户、贫困户就近以草牧场、牲畜、资金等方式入股联户合作,2016至2017年将扶贫专项资金90万元分摊到37户精准扶贫户,每户2头牛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扣除饲养费用后给每户分2头牛犊,实现了由小户分散经营向合作化规模经营转变。

注重品种改良,全力抓好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黄牛改良工作,以母牛扩繁为主,缩短出栏周期,加快牛群周转。引导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以基础母畜冬季补饲、出栏仔畜舍饲育肥为方向,推广科学养殖和育肥技术,优化畜群结构。采取统一集中育肥的饲养方式,制定完善适应本地的饲养标准、流程、技术,实现由粗放饲养向科学饲养转变。

注重全产业发展,合作社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探索建立以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牧区发展与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加大品牌影响力,以农牧业为基础重点向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实现生产要素的整合转型,形成了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餐饮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

利益联结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的服务保障,将农牧民联结成一个非常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到2018年底,合作社总资产达到4300万元,实现分红5次、累计620万元,全嘎查人均收入达到1.58万元。

合作社积极配合推进“万千百十”人才工程,加大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力度,积极与旗农牧局合作,建设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示范区,研究推广饲养管理新技术,并在旗科协帮助下组建牧民学校,让农牧民走进课堂,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新型职业农牧民。

与此同时,创新合作社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农牧民可获得初始入股分红、合作社就业工资等收入,形成了“办一个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态势,实现了由农牧民变股民、进企业当工人的重大转变,直接带动周边5个苏木31个嘎查村1500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全嘎查农牧民人均增收2400元。

养“绿色”黄牛,提升美誉度

近年来,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坚持在“绿色”黄牛上做文章,内激活力、外引项目、打造品牌,不断延伸强化产、供、销全产业链条。通过采取适应本地的饲养标准、流程、技术,使全嘎查6.7万亩退化的草牧场得到及时修复,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发展绿色养殖基地和旅游基地,带动周边搞养殖的牧民共同致富。

随着合作社集约化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理念上,由传统数量型向增草、减畜、提质、提效转变,并且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在草牧场利用上,由无序放养向划区轮牧、草畜平衡转变。同时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加,在生产物质装备上,由使用单一陈旧设备向依托现代装备和电子信息技术转变。

合作社按照扎鲁特旗打造“扎鲁特放心牛羊肉”品牌工程要求,全力加大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推广,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博览”经济,构建电商平台、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农畜产品宣传、展示、销售平台,提升扎鲁特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实现了由无品牌意识向建立可追溯体系,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畜产品转变,牧民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持续增长。

(文:白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