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玲:做一名对社会有担当的医者

发布时间:2019-07-10 09:21:54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张文强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入职28年来,从一名普通医生到自治区知名专家,再到自治区耳鼻咽喉领域草原英才及草原英才创新团队负责人,刘晓玲一路耕耘,一路收获。最近,她又获评内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今年50岁的刘晓玲,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教研室主任,同时也兼任着该院的科研处副处长。入职28年来,从一名普通医生到自治区知名专家,再到自治区耳鼻咽喉领域草原英才及草原英才创新团队负责人,刘晓玲一路耕耘,一路收获。最近,她又获评内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1年,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后,刘晓玲分配到了内蒙古人民医院。上世纪九十年代,耳鼻咽喉科在医院还是边缘科室,由于该学科不仅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上难,而且临床危急重症多,所以好多人都不愿踏入这个领域,而她却偏偏选择了这个学科。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刘晓玲笑着说。在之后的临床实践中,刘晓玲渐渐觉得自己现有的知识非常局限,应该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经过几年的苦学,2002年,她顺利考取了北大医学部硕博连读耳鼻咽喉专业。

2007年,从北大医学部获得博士学位后,尽管北京有医院想留她,但她还是回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刘晓玲在北大医学部专攻鼻科学。那个时候,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对于鼻息肉、鼻腔肿瘤等疾病已经开始应用鼻内镜微创技术了,而内地却依然是传统的手术方法。为了引进这门新技术,刘晓玲经常邀请自己的导师过来帮忙,做手术示范、业务指导,直至后来,全科室的医生都掌握了这门技术。

“以前我认为当一名好医生,只要技术好,能治好病就行。可后来,我觉得做一名好医生,还得有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刘晓玲说,北大医学部学习的那5年,也彻底改变了她的职业理念,那是她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

工作中,刘晓玲发现,医院里的科研氛围不浓,各科室普遍存在着重临床、轻科研现象,这无益于医院的长远发展。刘晓玲知道,学科建设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它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我不仅要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所建树,还得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每当独自静下来的时候,刘晓玲常常问自己:我还能为医院做点什么?

随着时光推移,刘晓玲的职业理念也发生了自我跨越。2013年,医院公开选拔科研处副处长,满怀“为医院创新发展做点贡献”的期待,刘晓玲成功竞聘了这一岗位,并在两年后,开始主持医院的科研工作。

“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方面,医院原来没有什么规划,也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自从刘晓玲去了科研处,这种现状得到了彻底改变。”院长孙德俊说。主持医院科研工作后,刘晓玲开始认真梳理医院有关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制度,对一些陈旧的、不符合医院发展实际的制度进行修订,并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陆续推出学科建设“十三五”规划、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学科评价与管理制度、科技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措施,为医院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做好了顶层设计。

刘晓玲主持科研工作以来,医院的学科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自治区领先重点学科数量由上一轮评审的7个跃升到目前27个,增加了近3倍。与此同时,在她的努力争取下,医院先后申报成功1个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2个自治区级研究所。

心中春意在,无处不开花!在开创医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新局面的同时,刘晓玲自己的科研课题《内蒙古地区气传致敏花粉与过敏性鼻炎患病的相关研究》也有了质的突破,获批2017年自治区400万元重大科研专项。

(作者:张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