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业"并进促增收:白音他拉苏木产业融合助力脱贫促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07-03 19:20: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丨作者:王阳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白音他拉苏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科学规划产业项目,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群众自身发展能力。

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成效如何?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存在什么困难?如何实现乡村振兴?……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先行是关键。

发展产业是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白音他拉苏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科学规划产业项目,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群众自身发展能力。建设集绿色、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园新景”产业融合示范带,将乡村美景、果蔬采摘、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纳入现代农业中,助推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批叫得响、有效益、能带动群众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同时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依托三产融合,把规划转化为一件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措施,真正把产业优势挖掘出来,聚焦关键、精准发力,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注入持久动力。

     ——做强特色种植业。在巩固现有传统玉米种植的基础上,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鼓励群众为养而种,全苏木高效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包括沙地水稻种植8000亩、粮改饲面积7000亩、红干椒种植面积4580亩、早熟旱地西瓜和大棚香瓜等1000亩、西葫芦750亩,发展葵花2500亩、药材4400亩(含万寿菊3700亩)。

——做大舍饲养殖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部署为畜牧业的发展和牛羊养殖提供了非常好的扶持政策,也确立了准确的养殖定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该苏木以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等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对畜牧业进行优化升级,按照“做强产业,发展特色,调整结构,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总体目标,全力扶持舍饲养殖业的发展。全苏木建设湖羊养殖小区四处、黄牛养殖小区五处、养牛专业村两个,湖羊存栏700只,牛存栏1.8万头,红山草猪1万口,养驴5000头。

     ——做活乡村旅游业。近年来,苏木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独特的资源、优美宜居的环境,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深远、人文气息浓郁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群众收获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旅游扶贫效果明显。以宝古图旅游新村、庙屯民俗村、多日本敖包旅游村为核心,围绕服务宝古图旅游区,进一步增强各旅游村的服务接待功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加游客接待能力,大力开发特色民族餐饮、特色火炕民宿、民俗风情体验、乡村田园休闲等旅游项目,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加快旅游纪念品和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注重做好品牌创建和保护,借助电商平台大力推广销售本地特色农副产品销售。计划对团体游客实行售票,实现与旅行社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利益对接,增加旅游产业收入。苏木将乡村旅游定位为观光农业基地、民风民俗观光景点、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体育赛事运动场地。观光农业基地主要依托药材种植基地、沙漠水稻种植基地、采摘园、反季节蔬菜大棚、规模化养殖场、鱼塘等一系列农牧水产业,发展观光农业型乡村旅游点;民风民俗观光景点主要依托苏木的农村深化改革试点庙屯自然村打造“乡愁故里、民俗庙屯”旅游品牌;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依托包头嘎查、多日奔敖包嘎查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目前苏木三个旅游村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以上。

——做精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得到巩固发展,依托白音他拉食用菌研发中心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户逐渐走上了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依托亿嘉鸿食用菌研发中心带动四个嘎查村的食用菌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全苏木建设个改造出菇棚65栋,培育香菇45万棒,目前已进入大量出菇季节。2019年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建养菌棚20栋,为下一步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做优经济林产业。一直以来,白音他拉苏木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栽植果树为主,迅速掀起了经济林栽植热潮。在已有经济林2300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锦绣海棠、蒙古野果(沙果)等市场前景好的果树品种,栽植沙果2600亩、锦绣海棠600亩、山杏500亩,同时落实了管护责任制,加强对新栽幼树的浇水、管护工作,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造林任务。全苏木经济林总量5000亩,并充分利用好林下空地发展特色种植和禽类养殖来增加收入。(文: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