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巴丹吉林杯》纳仁摄影作品展现场
你是怎样开始爱上摄影的?摄影家纳仁告诉记者,一切源头只因年少时熟读的两本杂志。当纳仁还在念小学时经常到生产队办公室看队里订阅的《人民画报》和《民族画报》,也是从那时起萌生了拿起相机记录家乡风土人情的想法。
《冲浪》
1975年,纳仁被录取为公安民警,分配到遥远而偏僻的大漠边防一线工作。当时月工资38元人民币,为了实现梦想,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老旧国产海鸥牌120型相机,开始了学习实践摄影艺术。直至1980年,他拿起相机开始拍摄,5年后纳仁报名参加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摄影理论知识和技法。
《渡》
为了更好地通过镜头展现阿拉善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以及民俗文化,纳仁多年驱车前往拍摄目的地,不畏艰辛、不畏困苦,只为拍摄最真实的沿途景致。纳仁告诉记者,拍摄途中曾发生很多难忘故事,其中两件事令他毕生难忘。
《大漠深处》
那是1989年9月24日,纳仁一行人赶赴巴丹吉林沙漠进行摄影采风,途中乘坐的吉普不慎翻车,纳仁也因此受轻伤,但为了完成此次采风、一行人继续前往进入大漠腹地进行拍摄,最终拍出多幅精美摄影作品。还有一次发生在2008年春节期间,纳仁独自驾车又一次前往巴丹吉林沙漠,此次途中遭遇特大沙尘暴、天昏地暗、场面异常恐怖,能见度不足50米。回想那段过往,纳仁仍然心有余悸,可他并不后悔。
《隔代情》
纳仁的拍摄地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境内,千年胡杨林、巴丹吉林大漠、贺兰山脉等都是他镜头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纳仁说:“年少时曾梦想成为一名摄影师,多年的努力成就了今日的自己。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如今终于可以通过摄影技艺和手法,直观地向全国乃至世界介绍和宣传家乡——苍天般的阿拉善。”
《归途》
阿拉善,蒙古语意为五色斑斓之地,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25万,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阿拉善盟地域广袤、资源富集、环境宜居,坚持从经济欠发达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盟情出发,走生态立盟、绿色发展之路。近几年,阿拉善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发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成为宜居、宜游、宜养的好地方,不断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来这里放空心灵,释放激情。
《 驼乡 春暖花开》
不久前,纳仁还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巴丹吉林杯》纳仁摄影作品展。本次摄影展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内容涵盖风光、纪实、民俗风情、艺术创造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摄影家纳仁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技艺,展示了艺术家心中的大爱和对家乡的赞美,对祖国的祝福。
走进“苍天般的阿拉善”:
《 演出之前》
《飞越大漠》
《赶集》
《胡杨营地》
《静》
《探路》
【个人简介】
纳仁,土生土长的阿拉善额济纳旗人。1980年,他拿起摄像机开始了摄影生涯,5年后纳仁报名参加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较系统地学习了摄影理论知识和技法。从此纳仁不断在国内、盟(市)以上报刊发表个人作品共计500余幅,编辑出版个人作品集四部,参加各类摄影展并获得各类奖项4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