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加强青海湖、祁连山景观保护地体系建设项目”启动会6月19日在西宁市召开。项目总投资2100万美元(约合1.45亿元人民币),实施期5年。
祁连山、青海湖保障着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是该区域重要的气候交汇区和敏感区,是高海拔地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据了解,通过项目实施,将重点在雪豹、普氏原羚物种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祁连山、青海湖地区的草地、森林、湿地、冰川等景观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加强各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机构能力建设,促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并纳入到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中。同时,建立各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机制,推动社区参与保护,探索农牧民群众参与保护地有效性管理,帮助转变当地生计模式,扩大保护地范围,加强保护地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能力,提升保护地管理水平。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高静宇表示,该项目是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成立后,第一个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组织实施的外资项目,也是青海省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进一步加强祁连山国家公园、环青海湖地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为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青海省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借鉴、转化和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外资项目在创新管理模式、监测评价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探索独具特色的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探索和尝试可复制、可推广的参与式保护地管理和国家公园建设新的思路和模式,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地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项目主任马超德在项目启动会上说,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海拔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青海境内具有独特的高原草甸、山脉、湿地、荒漠和森林生态系统,是影响30多亿人口亚洲季风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器。项目的目标为通过完善法律和制度框架,改革并将保护区系统主流化,加强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以实现自然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