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手表记录的时间故事

发布时间:2019-06-13 10:15:09丨来源:内蒙古晨报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珍藏的手表都有故事,它记录着历史,记录着情谊。

“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最高的配置是上海牌手表。在当时要凭票购买,可以说‘一表难求’,这块表也记录着时间的故事。”6月7日,在呼和浩特玉泉区塞上老街的老字号钟表店——“瑞昌号”,第二代传统修表匠郭志强说。

记者看到,这家老字号钟表店,就如同一个钟表博物馆。郭志强既是修表匠,更是一名钟表收藏爱好者。在店里墙上都挂满了各式挂钟,不时地发出“铛、铛、铛”的响声。在柜台里也摆放着各个年代生产的各式各样的手表。

珍贵记忆

在这当中,型号为A581的上海牌手表最为珍贵,因为这是国产首批量产的细马手表。

郭志强说,这个型号为A581的上海牌手表,当年可谓是“千人预约登记”、“抢购一空”,其寓意“1958年第一种机芯”。“当时,A581进入市场后,周总理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戴在手上。”郭志强回忆,其实在当年,周总理“代言”过的上海牌手表,可谓是我们最牛的国货。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1957年,国产第一块细马手表——A581型机械手表在上海试制成功,注册商标为“上海牌”。这款手表可连续走时36小时以上,日差小于1分钟,质量可与瑞士名表相媲美。1958年4月,中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投产。同年7月1日,首批量产的“上海牌”手表上市销售。

郭志强说,上世纪七十年代能戴块表那真是很牛的一件事,很多人结婚都流行买表,但是瑞士的莺歌表太贵,很多人选择买相对便宜一些的国产表,比如上海表,东风表。

“120元一只的上海表,当时可谓是奢侈品。那时候还需凭票供应,有10张特定购货券和120元才能购买到手表。”郭志强告诉记者,票到了单位里,会优先给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如果厂里有人结婚,会先把票借给他结婚使用。大家就这么互相借票、攒票才能购买手表。那时候,结婚谈朋友会看你有没有手表,聘礼“三大件”就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

传承手艺

从1986年开始,郭志强就跟着父亲郭瑞一起修表,他的父亲郭瑞也是从15岁学修表,到20多岁开店创建“瑞昌号”,直到80岁去世,一生与钟表为伴。

上世纪八十年代,郭志强在呼和浩特市第二机床厂工作,他的月工资是41.5元。“当时,修表店里修一块表的价格是三到五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修20块表,店里一天的收入就能顶他两个月的工资。1986年,郭志强索性辞掉工作,到店里和父亲一起修表。在父亲郭瑞去世后,他就当起了“瑞昌号”的掌柜,把父亲的修表手艺传承下来。

郭志强说,当时工厂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大概是20到30块钱。一块儿中高档手表的价格,就得花掉一个工人全年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2003年,呼市玉泉区政府加大了对通顺街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对其进行了保护性环境整治和修缮,通顺街也改名为塞上老街,成为现在热门的旅游景点。2011年,为了保护原生态的古建筑文化,塞上老街里的建筑基本都被贴上了“呼和浩特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标志,郭志强家的老宅也成了其中之一。

作为从小生活在这条巷子里的老呼和浩特人,郭志强与父亲见证了这条老街70年间的变化。如今,他却仍坚守着这家老店,不过令郭志强遗憾的是,手艺传到他这儿可能就要划上一个句号了,他的女儿对修表丝毫不感兴趣。

郭志强说他珍藏的这些手表都有故事,虽然这些表的计时功能早已被其他更奢华的手表或更先进的计时工具所代替,但它记录着历史,记录着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