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扎鲁特旗五大措施推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06-05 20:12:11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萨如拉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通过突出抓好产业发展、突出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抓好乡村治理、全力抓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五大措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年初以来,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围绕这一总要求,通过突出抓好产业发展、突出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抓好乡村治理、全力抓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五大措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突出抓好产业发展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和农牧户庭院经济。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持续扩大粮饲兼用型玉米和经济作物种植,突出抓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推动粮、经、饲协调发展,扎实推进306省道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

坚持做强做大草原黄牛产业,实施扩繁母牛“万千百十”工程,加强畜群改良提质工作,突出抓好现代家庭生态牧场示范点、现代畜牧业示范嘎查村建设,扎实推进304国道沿线现代畜牧业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威利斯万头肉牛养殖和玛拉沁艾力肉牛屠宰及深加工项目,构建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实现肉牛产业升级。

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扶持“农家乐”“牧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推广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把更多的农牧民家庭纳入其中,推动农牧民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年内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比例将超过60%。

突出抓好人居环境整治

全力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设施,打造农牧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力抓好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处理改造,集中力量整治农田旁、村屯路、河湖边及农牧户房前屋后垃圾,探索推行“分片包干、定点收集、集中处理、劝导规范”的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努力推动农村牧区垃圾治理由集中整治向常态化、制度化管理转变。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引领、合理推进,梯次安排、循序渐进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到年底打造12个市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嘎查村,到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

持续抓好乡村治理

强化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乡匪村霸进行集中整治,着力净化嘎查村法治环境。

集中整治农村牧区大操大办之风、封建迷信之风、酗酒赌博之风、薄养厚葬之风、家族宗亲之风,净化农村牧区社会环境。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评工作,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到年底,全旗50%以上的行政嘎查村将建立“一约四会”,持续培育良好民风家风乡风。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乌力格尔、好来宝、扎鲁特刺绣、扎鲁特版画等民族传统文化,开展优秀民族文化评选表彰活动,评选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人。打造草原文化,探索开展驻军文化、知青文化,举办好扎鲁特旗首届草原丰收节,让农村牧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不断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力抓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牧区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牧区流动的用人导向。全面加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实施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原则,围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业等开展专业培训。强化农技人才培育,针对农技推广、环境整治等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紧紧盯住既定目标,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举措,紧盯剩余的865户、2055名贫困人口,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承诺的事做好,确保贫困群众如期稳定脱贫,实现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加强教育引导,帮助贫困群众增强主体意识,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