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木瓜沟流域的荒山上栽树,就像往石头缝里插针,树不容易活。以前,“年年栽树不见树”并不鲜见。而今,山还是那样的山,造林成活率却达到90%以上。
有着30多年造林经历的清水河县城关镇林工站站长甄红小说:“不下功夫,不想办法,别说造林了,成活都难呢。现在,我们采用修鱼鳞坑、回填客土、容器种植等方法,硬是让这石头山长出了一片林海。”他手指的地方,杨树、落叶松、樟子松等错落分布,煞是好看。
内蒙古风沙干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境内分布着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5;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总量的1.9%,大兴安岭以外地区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2。水资源短缺、水土匹配条件差是内蒙古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瓶颈。
跨越生态命门,需要量水而行。近年来,内蒙古大力推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在造林过程中,大力推广树盘覆膜、大苗全株浸泡和针叶树容器苗造林,并应用生根粉、保水剂、稀土抗旱剂、喷洒抑制蒸腾剂等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在工程建设上,顺应自然规律,挖大坑、栽小苗,冬天聚雪、夏天积雨,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科学调整树种结构,实现了从注重造林面积向注重造林质量的转变。
在赤峰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区域,记者发现这里营造的杨树固沙林并不是密集分布,而是两行杨树并列,株距3米、行距5米,且每两行杨树之间,是25米宽的植被修复带。较窄的林带与较宽的自然植被、土壤和微生物修复带相间,这种把人工造林与自然修复力相结合的复合固沙植被模式,称为“两行一带”。这种新的造林模式,改变了原来的传统做法,被称为“低覆盖度治沙”。
“原来大家习惯以大密度造林方式来治沙,现在是通过低覆盖度治沙技术,以‘两行一带’的方式恢复植被,充分考虑沙区水资源承载力,保证治沙成效。”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草局治沙站站长汪海洋对此深有感触。
过去,有的地方经过多年封山育林,远看郁郁葱葱,植被茂盛,近看密密麻麻,树木挤在一起,争空间,争养分,谁也长不大。
“培育森林和培养人才相似,只有精心养育,方能成栋梁之材。变‘放养’为‘圈养’,森林才可能健康生长。我们可以通过透光伐、疏伐、割灌、修枝等抚育措施,有效提高森林质量,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治理研究所所长闫德仁说。
既要提速度、扩总量,又要调结构、增效益。今年,内蒙古确定营造林任务1290万亩,其中造林任务890万亩,森林抚育400万亩。这意味着,从粗放式的大写意到精雕式的工笔画,内蒙古国土绿化行动开始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