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年来,青海省把保护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作为重大责任,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和综合治理工程,努力维护生态平衡,将全省90%的国土空间规划为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明确将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作为最重要的两大主导生态功能,实行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总体保持稳定。
青海省是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之一。近年来,新动物频频现身,青海省的生态系统逐步好转,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报道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在青海湖湿地每年发现新鸟类,其中,2017年到现在,发现了灰颈鹀、小滨鹬、草鹭等。截至目前,青海湖鸟类种类增加至225种。《2017年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报告》显示,对2012年至2017年连续观测的24个内陆湿地越冬水鸟样区分析表明,越冬水鸟种群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物种数则存在一定的波动,其中,青海湖水鸟种类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青海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以及亚洲特有的鸟禽集中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每年成群的水鸟翻山越岭集结在青海湖畔繁殖育雏。水鸟可以作为监测湿地环境变化的一项客观生物指标,它们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青海湖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明显提升。随着生物多样性观测规范化、制度化的开展,青海湖鸟类种类种群不断刷新。
在广袤的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开展,三江源地区生态趋于向好,使项目区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高原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2018年以来,在三江源地区发现了白色马鹿、黑狼、食蛾蝮蛇、欧亚水獭等新物种。
在多方面的努力下,青海省物种多样性保护得以加强,在青海湖流域,裸鲤资源从3千吨左右恢复到8.8万吨规模,均达到观测以来的最大值;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较快恢复,藏羚羊、野牦牛、雪豹、藏野驴、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青海省在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研究、保护地建设管理、重要物种保护、生态治理修复、生态监测评估、生态保护法治以及生态领域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实现了生物多样性功能长期保持总体稳定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