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的乌海市,经过多年坚持不懈探索,通过科学造林,既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该市林业和沙产业年产值近7亿元,形成了以葡萄、梭梭、育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基地近10万亩。
乌海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自治区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属于我国自然生态极为脆弱、生态产品极为短缺、生态灾害极为频繁的“三极”地区。多年来,乌海人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在贫瘠的沙山荒山上栽下一棵棵树,取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等骄人的“绿色成绩”,为我国干旱荒漠地区的防沙治沙提供了成功示范。
在乌海市人民公园锻炼的居民雷平回忆,小时候,乌海到处是沙滩,难见一点绿色。“现在城市满眼看去都是绿色,乌海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乌海的绿色演进让这位老乌海人感叹不已。
据统计,乌海市属于典型干旱荒漠区的荒漠化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比重曾一度达60%。建市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0.38%,如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9平方米。
在沙漠边缘种活一棵树不容易,最大的难题是水。为科学用水,确保树木成活,从2009年开始,乌海市全面铺设节水灌溉系统,坚持水利设施建设到哪,植树造林推进到哪。无论是山上还是路旁,公园还是广场,碗口粗的树在根部也有滴管。同时,引进以色列反冲洗过滤技术和设备,通过二级提水,利用黄河水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据多年测定,滴灌造林年均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0%和80%以上,与漫灌相比每亩林地一次灌水量由60吨降至12吨,节约用水80%。
根据适地适树原则,乌海从自然气候条件相近的地区引进樟子松、云杉、沙拐枣、沙木蓼等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抗旱树种,还创建了简易植被毯边坡造林技术。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望着眼前无边的绿色,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董研生说,这一片就是利用简易植被毯实现的绿化。他说,用这一技术,可以每平方米比普通植被毯节约3/4费用,成本只需每平方米7元。此外,乌海市采用生态袋、植生毯、生态包及客土喷播4种技术对矿区废弃渣山进行治理,成功解决了坡面造林和绿化难题。通过科学造林,乌海市创造了极端干旱荒漠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年年保持在85%以上的奇迹。以前甘德尔山下这片都是白亮亮的沙滩,如今满山各种林木果树,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一边抓生态效益,一边抓经济效益。近年来,乌海市充分利用沙漠无污染、干旱、日照长、积温高、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的独特自然气候条件,大力推动以葡萄种植、葡萄加工、梭梭嫁接肉苁蓉、育苗、花卉、生态旅游等林沙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装上“绿色动力”。
目前,乌海市拥有葡萄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超万吨,“乌海葡萄”通过国家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该市涉及葡萄种植、加工、储藏、流通的企业近40家,整条葡萄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多元。生产的葡萄酒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德国、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乌海市正着力构建“中国·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之都”。
(原标题:乌海市:让沙山荒山捧出“绿色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