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开鲁县书写大玉米时代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9-04-28 22:09:15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阴文娟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以前用来填饱肚子的粮食,如今“华丽转身”,成为大企业的生产原料,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转化增值,不仅装满了企业的粮袋子,还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从年消化玉米60万吨到250万吨,15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致力于走玉米“种、销、加”三位一体的“金色”产业发展之路,已由玉米单一加工向玉米粒、玉米芯、玉米秸全株加工转型,被认定为具备打造全国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基地的条件的地区,如今的开鲁县有玉米深加工企业20家,深加工产品达到125个,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建成全国最大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

4月的开鲁,春意盎然。在一方方田地里,人们正忙着清理地块,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咱这里有消化玉米的公司,而且价格好,种了就是赚啦。”“公司不仅能收玉米,还能让我们去打工,一个月下来收入可不少呢!”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增收的话匣子。

以前用来填饱肚子的粮食,如今“华丽转身”,成为大企业的生产原料,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转化增值,不仅装满了企业的粮袋子,还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在开鲁县,伴随大企业的入驻,开鲁县黄玉米的嬗变,正书写着大玉米时代的新篇章。

从无到有 玉米加工在升级

开鲁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淀粉含量高达72.5—75%,年种植玉米140万亩,产量30亿斤。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强县迈进,开鲁县从上到下,开始谋划怎样将大玉米的附加值提高?怎样将玉米“吃干榨净”?

在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淀粉生产线值正加足马力生产。而15年前,正是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进驻,开启了开鲁县玉米深加工的崭新一页。为确保玉米深加工企业进得来、发展的好,开鲁县落实落细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一名县处级领导包联、一个部门推进、一个专人服务的“三个一”制度,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引进热电联产项目、鼓励企业自建电厂、用好电力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企业用电、用汽成本,打造全国玉米生物科技产业成本“洼地”。

玉米深加工项目接踵而至,开鲁县大玉米的身价也翻倍增长。

在内蒙古华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发酵车间内机声隆隆,所有设备满负荷生产。公司延伸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拓展玉米下游产品。一期投资4亿元建设发酵体积5000立方米,年产能力5000吨土霉素系列产品的生产线。凭借在发酵领域的专业水平和成熟技术,在产业竞争中迅速崛起,2018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产品供不应求。

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开鲁县先后引进了以淀粉为原料生产土霉素碱和黄原胶的发酵企业华曙生物和黄河龙生物;通过华曙又引进了以土霉素为主要原料生产强力霉素的企业开封制药。企业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玉米——淀粉——土霉素——强力霉素四级产业链,创新能力和产业层次逐步增强,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高,推动了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式发展。依托玉米资源优势,加强玉米生物科技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形成玉米生物科技产业联盟,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从有到优 玉米深加工走向高端

开鲁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实现了玉米、淀粉全部深加工就地转化增值,形成了集群化发展态势。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玉米深加工向高端延伸。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马正鹏向记者介绍,“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该企业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3500平方米集研发、实验、中试与质量检验于一体的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公司已获自主知识产权专利6项,并参与多项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国内多家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助力产品研发。”

开鲁县以推进农民发展现代农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把玉米生物科技做为发展重点,实现农牧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落实重点龙头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加工、流通、市场等龙头企业42家,其中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

开鲁县以项目建设为动力,把玉米生物科技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全力做大做强。

黄澄澄的玉米粒,经过不同的工序、工艺,玉米便转化成为玉米淀粉、蛋白粉、玉米油,如今产品已由淀粉、酒精初中级加工向酸、糖、醇、胶、药精深加工升级,形成了抗生素系列、维生素系列、酒精和燃料乙醇系列、绿色食品药品添加剂系列、氨基酸系列、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副产品系列产业脉络。开鲁县凭借跳出农业抓工业,依托农业办企业的思路,成功走出了一条在农业资源富集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

采访结束了,发展的话题还在继续,你看,内蒙古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高端医药项目基地,1000亩的土地上,一座座厂房正拔地而起……(原标题:黄玉米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