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疆581天,走过百余个村庄,奔波在扶贫一线,体重锐减16斤……心系群众、扶危帮困的天津援疆干部席世明,在多日连续加班后突发出血性脑卒中,经抢救无效,于2019年1月14日病逝,年仅43岁。
席世明在南疆深度贫困的于田县工作期间攻坚克难发展产业、心系群众结亲帮扶的事迹,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奶奶在家等你,让你和我们一起回家过年”
新年后的一个周末,席世明如同往日一样忙碌:陪同企业考察,去农产品装车现场检查,赶回公寓完成工作报表……一直到晚上10点,援疆医生芦玉香突然收到他的求助信息。
芦玉香回忆说,去医院的路上,席世明还叮嘱:“咱下周末去看‘小石榴’吧,俩月没见怪想的。”
“小石榴”是个不满两岁的维吾尔族小姑娘。2017年4月,孕妇马依木尼汗严重贫血却无钱医治,得知消息的席世明在援疆工作组内发起捐助,连夜筹集治疗费用,帮她渡过难关,并在孩子出生后给她取名“小石榴”,寓意民族团结如石榴籽一般。
席世明昏迷期间,马依木尼汗在病房外失声痛哭,不少维吾尔族老乡、当地干部赶来探望。
席世明的妻子马艳玲没想到,第一次到新疆探亲竟是因为丈夫病危。“这两年他不在家我们也习惯了,我们觉得他还在新疆工作……”马艳玲说着泪水忍不住往外涌。
“他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同来援疆并挂职于田县委常委、副县长的陶哲说,当时天津静海区缺一个懂工业懂招商、年龄符合要求的援疆干部,席世明听说后果断报了名。
“当时孩子才上四年级,婆母已经八十了,上有老下有小。”马艳玲说,为了照顾一家老小,马艳玲从未探望过席世明。丈夫病危后,马艳玲才带着儿子乐乐第一次来到和田。“奶奶在家等你,让你和我们一起回家过年。”乐乐趴在席世明耳边小声说。
“本来他计划16号回家过个团圆年,结果16号回家的却是他的骨灰。”马艳玲自言自语道。
“带动1000多人就业,但是他看不到了”
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是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招商引资之难超出想象。但如今已有多家企业投资援建大枣、核桃等农产品合作社,带动当地6000多户居民脱贫。这背后,凝结着席世明洒下的汗水:入疆不到两年,他陪同150多名客商走遍上百个村庄,从项目选址到落地,始终负责到底。
回忆起席世明,新疆邦尼玩具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钢用了三个词:忙碌、朴实和乐观。“席世明陪我起早贪黑一周跑遍了周边的乡镇。”赵钢说,席世明的踏实让他第二次考察时就决定投资。
“现在主厂房建起来了,年初加工的产品将通过宁波港出口,未来能带动1000多人就业,但是他看不到了……”年近50岁的赵钢说起席世明,不禁语带哽咽。
陶哲告诉记者,项目落地后,席世明服务企业更是不遗余力。天津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于田县各乡建立的合作社,距离援疆干部驻地少则15公里、多则40公里。但每次运货,他都会赶往现场,几十吨的货物,他和工人一起装车,一路陪同,直到把产品运出来。
2018年,在席世明和工作组努力下,于田县落实招商引资项目79个,拉动资金超过13亿元,带动当地1.5万多人实现就业。
“以心换心,用援疆真情沁红‘石榴籽’”
“从渤海之滨到昆仑山脚下,天津、和田两地相距4500多公里,跨越山与海的距离,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和田地委副书记、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李文运说,席世明与当地贫困户结对认亲,时刻心系群众。
图尼萨汗至今提起席世明仍止不住流泪。她所在的托万库木巴格村较为封闭,村民大多不愿外出打工,但在人均耕地不足两亩的乡村,实现脱贫十分艰难。“席世明一遍遍上门做工作,帮我们立下脱贫计划和目标。”图尼萨汗听了席世明的建议,先后同意女儿女婿和小儿子外出打工就业。如今家里脱了贫,生活好起来了。
“我记住了他的叮嘱,按时给核桃树施肥,利用庭院搞种植和养殖。”图尼萨汗如今仍将席世明的照片贴在家里。“他永远是我的亲戚,活在心里。”
全国第九批援疆干部总领队曹远峰说,席世明是援疆干部的缩影。十八大以来,天津选派3批、共700余名援疆干部,实施援疆项目510个,带动44301名贫困人口脱贫。
“活着是援疆的旗帜,倒下是援疆的基石。只要我们坚持以诚换诚、以心换心,援疆真情就会填满缝隙,沁红每一颗‘石榴籽’。”李文运说。
(原标题:脱贫攻坚洒热血 海河儿女映昆仑——追记因公牺牲的天津市援疆干部席世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