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即将临近,网上书店传来了折扣信息、线下书店办起了体验活动、图书馆内人头攒动……在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整日与古籍相伴。清洗古籍、确定“病因”、配纸补书,压平装订……他们用手中的镊子、毛笔、浆糊、剪刀为古籍“寻方开药”“诊病医治”。
锤平补好的书页
“砰砰砰……”李磊用手中敲锤一下又一下砸向一叠已经折页的书页,张静在一旁用测厚仪测量待修书页的厚度,对比着手中补纸的帘纹和颜色。张静和李磊是内蒙古图书馆的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古籍修复中心的古籍修复工作人员。从事古籍修复的几年间,一本本古籍在他们手中获得新生。“每一本古书都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小‘生命’,”张静将手中的工具摆放整齐,望着修复如初的泛黄纸张她露出会心的微笑。“最有成就感的事儿,就是看到脏残破缺的古籍经自己的手延续了保存的生命。”
古籍修复的第一步则是要仔细审查该书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情况制定修复方案
“望闻问切”寻病因
“锤平”是为了让修复的古籍书页在修补增加纸张后仍保持书籍原有的厚度。而古籍修复的第一步则是要仔细审查该书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情况制定修复方案,随后根据具体破损情况“照方抓药”。“拍照、拆书页、配纸、修补、压平、折页、裁齐、锤平、压实 、装订……”张静一口气说了20多道工序。有些书籍修复完成需要几个月,有时则要花上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古籍修复工艺也称古籍装订修补技术,就是将破损的书页分离,从书芯上取下,经过修补再重新装订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脆弱的书籍几经聚散转手,许多都遭受损毁,修旧如旧的古籍修复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重要一环。
对于修复师而言,手中的镊子、棕刷、剪子、针线、喷壶是他们在工作台上“动手术”的工具
对于修复师而言,手中的镊子、棕刷、剪子、针线、喷壶是他们在工作台上“动手术”的工具。酸化容易让纸张变硬、变脆,霉蚀会造成的书页互相粘连,昆虫蛀蚀则会直接损坏纸张,这些问题都是古籍修复时遇到的“慢性病”。
用喷壶将书页打湿
整旧如旧 抢救书籍尽量少干预
工作台上,李磊正在修复的是一本定级为三级破损的古籍。他先用喷壶将书页打湿,随后用毛笔轻蘸调好的稀浆糊。笔尖在虫蛀孔周围均匀涂抹,他手指小心挪动,细致地将补纸补在破损处。由于每一本古籍文献纸张都不相同,在修复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古籍文献的原貌,不仅要根据原书的纸张材质,还得根据颜色、薄厚进行配纸。“只有尽可能保持文献原貌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古籍文献的各种研究信息。”李磊说,他们现在采用的修复措施大都是可逆的,如果将来发现更合适的修补材料和方法随时可以替换。
笔尖在虫蛀孔周围均匀涂抹
“内蒙古图书馆馆藏古籍20多万册,古籍或多或少都有点损坏。”内蒙古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何砺砻说,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的藏量相当可观。过去保存条件有限,很多古籍经历了长时间风蚀,出现了霉蚀、虫蛀、酸化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医生天天面对的是各种病人,而古籍修复师面对的则是几百岁的古籍。”张静说,不让古籍消失在时光长河中,又让古籍保持着时光流淌过的痕迹,所以在修复时就要整旧如旧、最少干预。
细致地将补纸补在破损处
传承创新 实践中提升修复技艺
将书页裁齐
内蒙古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团队现在有3名修复师,年龄最大的也不过36岁。好多修复技艺的提升不仅要通过培训“取经”,更要从修复工作实践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古籍修复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的事情,长时间的修复意味着不仅要胆大心细、动手能力强,更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沉下心。“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周而复始的‘抢救’这些损毁严重、亟待修复的书籍,”张静说,古籍修复技艺精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匠精神必不可少。
测量纸的厚度
团队里的修复师大多是因兴趣而起,从图书馆的其他岗位转来古籍修复的岗位上,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古籍修复工作要求他们从文献、版本、造纸、历史、化学、生物、印刷、美术等各个方面从零开始积累经验。打开李磊的工作柜,里有都是各式各色的宣纸以及各种装帧好的小册子,这些都是他平时自学收集的资料。
用石头将古籍压实
学习修复知识要“动脑”,古籍修复更考验个人的动手能力。 “有时候修着修着就忘了时间,一天8小时也只能修好一页,”李磊笑道,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欢,就很难坚持。团队里的修复师们对自己的工作都很有成就感和荣誉感,将古籍修复视为自己终身的事业。“我们做的不仅仅是修书,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张静说每次轻抚着修复好的书页,内心都会有一种充盈的感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修复好一本古籍就像往历史长河里注入一滴河水。能为文化传承做一点事情,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装订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