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青城的绿色嬗变

发布时间:2019-04-17 09:55:21丨来源:正北方网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出市区,上高速路,进山。沿着曲折的水泥路盘旋而上,半小时后,白道梁到了。这是大青山前坡一个著名的地标,既是防火通道,又是山体伤痕修复重点区。

大青山前坡鸟瞰图(摄影:于涛)

“石头壁上种草?”

看着我们讶异的目光,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农牧林业水利局技术员李晓平乐呵呵卖起了关子:“削坡、覆土、挂网,然后喷上泥浆植草,用的是先进的生态修复集成技术!”

出市区,上高速路,进山。沿着曲折的水泥路盘旋而上,半小时后,白道梁到了。这是大青山前坡一个著名的地标,既是防火通道,又是山体伤痕修复重点区。

陡峭的崖壁上,密密实实铺着十几厘米厚的花草。我们开始想象返青季节一到,这里花团锦簇、丰草绿褥的盛况。“多少年了,采石后的白道梁像得了‘牛皮癣’,没法儿看!蒙草公司与呼和浩特市政府签了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合作项目,去年开始对这段山体进行生态修复,不到两年就脱胎换骨。”李晓平说。

白道梁的美丽嬗变,见证着首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不懈努力与铿锵足音: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7%;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72天,比上年增加17天。

蓝天回归,绿树森森。在生态环境强势逆转的基础上,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00亿元,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9%。近年来,呼和浩特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大幸福宜居城市”等称号。

绿与黄的较量

成长,总是和烦恼相伴。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破解矛盾和困局,新时代的呼和浩特如何跑出“加速度”?

“建设‘绿色首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探索出一条立足首府实际、符合首府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市委、政府为发展定调。

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下决心“清脏、治乱、增绿”,打一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

阳春4月,我们再次探访居住在和林县城的乔义。治沙时刚刚30岁出头的年轻人,如今已两鬓斑白。

这位当年的白二爷沙坝专业治沙队队长一直珍藏着他的《治沙工作日志》:“4点半起床,5点出工,晚上7点半收工,9点熄灯。”“云县长指示:抢抓时间,大战100天。”忆起30年前的峥嵘岁月,乔义落了泪。

白二爷沙坝曾是和林县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82年6月,时任该县县长云福祥亲自上阵,带着120人的治沙队,跟一片荒凉瀚海较上了劲。

乔义回忆,睡觉的地方是一间大库房,几十人挤在木板搭成的通铺上。大清早,一声哨响,治沙队伍即刻向沙漠腹地开进;中午,饥肠辘辘,打开饭盒却发现米饭上窜进了蚂蚁;入夜,沙子从破旧的窗户吹进来,棉被上好似加了一层沙被……

12万亩黄沙,就这样被改造成莽莽林海。“绿与黄较量,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乔义说。

上下同欲,山河巨变。

一路驱车,行至清水河县木瓜沟流域,一只棕色白尾成年狍子朝着路边张望,听到汽笛声,倏地向林木深处跑去。“狐狸、野鸡、野兔,我们上山经常看到。树多了,动物就来得多了。”清水河县城关镇林工站站长甄红小说。

途经该县韭菜庄乡姚林沟村,他跟我们讲起40多年前这里的“造林书记”冯士亮。“沟沟壑壑的地貌,种点树真不容易!冯书记挨家挨户做工作、发纸桶桶,村民在纸桶桶里装上土、育成苗,再上山种。”甄红小手指着当年种树的山坡,那里已成广袤林海,落叶松、杨树、油松、榆树错落有致、随风起伏。

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大手笔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次第展开,黄色褪去、绿意铺陈。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建成公园游园83处、街旁绿地177处,建成区绿地面积9682.54公顷,村庄绿化率达到55%。

抬头,是明媚的“天空蓝”;远望,是满眼的“青城绿”。这是首府人的绿色家园,这是首府人共享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