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右三)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工艺比赛刺绣项目,并获得第三名(摄影:格桑伦珠、裴聪)
最近一段时间,除了完成顾客的订单,西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拉萨堆绣唐卡代表性传承人罗布还忙着参与制定传统手工堆绣(贴绣)自治区地方标准。
能参与这样一件大事,对于有着35年从事堆绣唐卡制作的他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堆绣唐卡,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也叫剪贴布扎花唐卡,与酥油花、壁画并称为藏传佛教艺术“三绝”。
也许你不了解堆绣唐卡,但每年哲蚌寺、色拉寺展佛期间展出的巨幅唐卡,一定让你记忆犹新,这就是精美绝伦的堆绣唐卡。与绘画唐卡不同的是,堆绣唐卡的制作方法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幅完整的画,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堆绣唐卡的制作方法,在西藏唐卡制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拉萨堆绣唐卡已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拉萨堆绣唐卡的传承人,罗布在35年的学习创作中,屡出佳作。尤其是《吉祥天母》,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荣获金奖,2018年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工艺比赛刺绣项目中获得第三名。
随着国家对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外界对西藏唐卡文化关注度的不断升温,堆绣唐卡正在惊艳着世界。
西藏一级堆绣唐卡技师、西藏文化发展促进会会员、拉萨堆绣唐卡代表性传承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在策门林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心,罗布和他的徒弟正在飞针走线地忙碌着,荣誉室内挂满了罗布获得的一项项荣誉。谁又能想到,少年时的罗布还只是林周县甘曲镇觉布村的一个放牛娃。
“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允许,虽然我很喜欢堆绣唐卡,可是也只能停留在喜欢的状态,无法去实现梦想。”13岁那年,在哥哥的引荐下,罗布拜色拉寺堆绣唐卡艺僧洛桑列珠(已故)为师,学习传统的拉萨堆绣唐卡技艺。“那时候,大家都知道洛桑列珠是堆绣唐卡的名师,能拜他为师是件幸运的事情。有了机遇,加之自己喜欢,想着一定要好好学,把它发扬光大。”罗布说。
剪裁贴缝、穿针引线,在一针一线中,一个个藏传佛教人物和花卉鸟兽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罗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骄傲。“堆绣唐卡由各种绸缎剪拼成佛像、山水景物后,再塞进羊毛使中间隆起,用马尾和丝线缝合,犹如浮雕很有立体感。一幅堆绣唐卡通常需要4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费脑费力。现在,即便用机械代替部分劳作,一幅简单的堆绣唐卡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罗布说。
罗布和徒弟在拉萨策门林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心制作堆绣唐卡(摄影:格桑伦珠、裴聪)
2006年,罗布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手工艺传承中心——拉萨策门林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心。“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一方面,政府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我们手艺人才能将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拉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唐卡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走上传承和发扬的光明大道。”罗布说。
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中书写人生的罗布,对社会充满了感激之情,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他先后收了30多个徒弟,在传授他们堆绣唐卡制作工艺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新的价值。
巴桑从小在策门林社区生活,每次从罗布的手工艺店门口经过,总会朝着里面多看几眼。“要是我也有这样一双巧手该多好呀。”巴桑向父母提出想学艺的想法后,便拜罗布为师开始学习堆绣唐卡制作工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巴桑现在也成为了拉萨市级非遗传承人。虽然好几个同期的师兄弟都自立门户开始创业,但巴桑却始终没有离开的念头。“师傅是一个温暖的人,就像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我们。我就想这样一直陪着师傅,让自己的技术练得更好,和师傅一起把这项民族手工艺发扬光大。”
“我还有两个徒弟在萨迦县,其中一位是聋哑人班丹云旦,另一位是出车祸致腿部残疾的巴桑,他们出师后,在萨迦县成立了合作社,不仅传承了堆绣唐卡制作工艺,还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就业。”罗布高兴地说。
2018年,为了更好地发扬这项民族手工艺,罗布将拉萨策门林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心搬到了位于城关区夺底乡的自家院子里,有了专门的制作坊、展厅、仓库等。谈到今后的计划,罗布表示,依托拉萨策门林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心,在和残联取得了联系后,打算招收残疾人学徒加入堆绣唐卡的制作队伍。“我不收学费,包吃包住,只要残疾人有兴趣,都可以来。”罗布的话虽不多,可说起这些,却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