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游客走出吐鲁番机场。随着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疆各地的民航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航线不断增加,大大“缩短”了新疆与内地的距离(摄影:蔡增乐)
春和景明,万绿吐新。当春风吹遍天山南北,新疆各地纷纷开启了春季旅游模式,赏花游等逐渐红火起来,各地都出现了游人如织的喜人景象。
2018年,新疆旅游人数突破1.5亿人次、同比增长40%以上。今年,新疆将继续全面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持续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优势,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跨越。今年前两个月,新疆接待游客数量、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5.54%和80.84%,新疆旅游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补短板添底气
大雨过后,远山漠漠。G218线墩麻扎—那拉提高速公路项目的2000多名建设者却无暇欣赏美景,他们正抓紧时间施工,力争早日建成通车。
“我们3月29日复工,这几天又遇到降雨,天气稍有好转就马上施工。”该项目副指挥长王育涛说。
这条建设中的高速公路共290多公里。建成通车后,从伊宁市前往那拉提景区将从5个多小时缩短至3小时。公路沿线有那拉提景区、唐布拉百里画廊等12个景区景点,通车后对当地旅游业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短板一直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伴随着“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目标的实现,上厕所难、停车难、加油难、通信信号不畅等旅游业发展瓶颈将一一破解,新疆旅游业又将迎来大发展。
近年来,新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加大文化旅游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力度。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落实2019年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3.46亿元,比2018年国家支持全区的资金额度增加1.55亿元,创历史新高。
持续加大有效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了新疆旅游业发展后劲。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十足。
新业态助高质量发展
15万亩竞相绽放的杏花,把英吉沙县变成了花的“海洋”、游客的“海洋”。清明假日期间,摩肩接踵的游客不仅徜徉花海,更感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当地推出了赏杏花制作土陶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
“制作土陶看着很简单,其实很难。”在土陶艺人的指导下,终于完成了第一个土陶作品,山东游客孙子健喜不自禁。
“旅游+文化”的模式,“火”了英吉沙县的旅游业。仅几天时间,该县接待游客就超2万人次。
如今,文旅融合正成为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依托“新疆是个好地方——第六届天山南北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展”,新疆各地组织了近300项文化和旅游活动,增加了冬季旅游产品供给,为今年前两个月旅游业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今年3月—5月的春季旅游中,文旅融合继续发力,全疆各地将举办342场文化和旅游活动。
“旅游+”正成为新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地质”“旅游+气象”等模式不断涌现,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不竭动力。
新发展集聚新动能
4月7日中午,喀什古城景区大门前,没有检票处,也没有工作人员查验门票,游客自由地进出景区。这是一个不用买门票的景区。
“景区不收门票,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正在摸索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尔说。
门票收入是国内绝大多数旅游景区的主要经济支柱,新疆一些景点发展也受制于“门票经济”。只有摆脱“门票经济”的束缚,旅游业才能获得发展新动能。
2018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实施方案》出台,下调了喀纳斯、天山天池等49个重点国有景区门票和区间车票价格,全年降低游客负担近5亿元。
此举利用价格政策倒逼景区经营多元化发展,新疆各大景区纷纷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等,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新疆旅游业摆脱“门票经济”,由“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型升级发展。
如今,潮水般涌来的疆内外游客正成为喀什老城景区发展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景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超过7000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3.2万人,还有更多店铺正在陆续开张,游人如织的景象也吸引来各地特别是疆外的投资者,外地人和当地人合作的店铺越来越多。新的旅游业态、新的投资热点正在快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