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穆嘠”:草原上流传千年的“印记”(原创组图)

发布时间:2019-04-09 17:25:44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苏文彦丨责任编辑:

随着春日到来,茫茫草原上的积雪慢慢消融,草原上迎来了特有的节日——打马印。

随着春日到来,茫茫草原上的积雪慢慢消融,科尔沁草原上迎来了民族风情浓郁的节日——打马印。

打马印,蒙古语称“塔穆嘠”,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是蒙古族不可缺少的重要家畜,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在放牧过程中,为了便于区别各部落和各家之间的马匹,逐渐养成了给马匹打印记的习惯。

图为4月4日,通辽市民刘满文家中举行打马印活动(摄影:张财成)

据考证,北方草原上打马印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数千年前,匈奴、突厥先民已开始使用马烙印。蒙古民族使用马烙印的时间大约始于12世纪,相传的成吉思汗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在马身上打印记来代表各部,由此可见,当时漠北草原的养马业已经相当发达,骏马几乎都有自己的烙印,以示区分。

打马印过程中,套马手抛出套索的瞬间(摄影:张力军)

千百年来,打马印这一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草原上传承、流传,与蒙古民族的牧马业管理、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文化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打马印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举行,因为此时气候适宜,伤口恢复快,利于马群繁衍。每当打马印的时刻来临,草原上马蹄声响起,篝火熊熊燃烧,有威望的长者翻动着火印,年轻的骑手跨骏马、持长杆准备套马,场面热烈喜庆。

大显身手制服烈马(摄影:张启民)

给马打印记工作量很大,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场面活泼喜庆,进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喜庆节日,成为蒙古族人心目中的一场盛会。这不仅是蒙古族小伙子一展身手的关键时刻,也是许多蒙古族姑娘们选择心上人的关键时刻。

经验丰富的执印者为马打下烙印(摄影:张财成)

在实行半农半牧后,打马印由原来在草原紧张激烈的套马改为在畜场徒步套马。人们要在人们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众、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骑手一字排列,有人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

打马印过程中,套马手抛出套索的瞬间(摄影:齐翼飞)

活动开始后,人们将印横在火中烤红, 高呼打印开始,众骑手横杆立马把马群团团围住,顿时人呼马嘶,蹄声雷动,场面异常壮观。骑手每套住一匹烈马,执印者便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下一个印记。

打马印过程中,套马手抛出套索的瞬间(摄影:张启民)

蒙古族人使用的印记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有圆、方、三角、梯形等几何形状,也有日、月、星、火、山、树、花、鞍、嚼、蹬、弓、箭、锁、锤、法轮、万字、吉祥结等图案。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图形,以作为部落或个人马群的标志。

套马瞬间(摄影:张启民)

驯服烈马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摄影:张启民)

套中马匹(摄影:张力军)

套马手将套中的马匹带入围栏(摄影:齐翼飞)

围栏中的马匹(摄影:张财成)

围栏中的马匹(摄影:张财成)

马群在空地上往来奔驰,声势惊人(摄影:张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