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埋忠骨 浩气永长存:那些牺牲在草原上的烈士

发布时间:2019-04-05 00:15: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苏文彦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中国网草原频道带你回望那些为了让草原更美丽、人民更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烈士们,共同缅怀英烈,仰望丰碑,致敬英雄,让英烈精神融入每个人的血脉,或许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清明节前夕,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扑救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中英勇牺牲的30名同志为烈士,以告慰英雄、激励队伍。经国务院批准,4月4日凉山州西昌市和木里县为英雄烈士们降半旗志哀。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然而在辽阔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了守护绿水青山而矢志不渝,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

又是一年清明,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你想起了哪些曾经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中国网草原频道带你回望那些为了让草原更美丽、人民更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烈士们,共同缅怀英烈,仰望丰碑,致敬英雄,让英烈精神融入每个人的血脉,或许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麦新:《大刀进行曲》旋律永远回荡在科尔沁草原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首《大刀进行曲》是一首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声中的时代战歌,词曲作者麦新原名孙培元,1914年出生于上海,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爱好音乐,1936年创作的处女作《九一八纪念歌》经冼星海谱曲,很快传遍上海。此后,他还创作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保卫马德里》《只怕不抵抗》等著名作品。

卢沟桥事变后,驻守卢沟桥的国民党第29军大刀队英勇杀敌的捷报不断传来。麦新热血沸腾,彻夜不眠,于8月8日创作了《大刀进行曲》。这首歌一经诞生便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城镇乡村、前线后方,成为振奋民族精神、争取民族解放的号角。

抗战胜利后,麦新随大批干部奔赴东北,1946年调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现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工作,参加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和武装斗争。1947年6月6日,麦新在执行任务途中遭匪徒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3岁。

通辽市学生走进麦新烈士陵园默哀

多松年:草原劲松名垂青史

多松年于1905年4月出生在归绥(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一个贫苦的蒙古族农民家庭。1923年5月,在归绥青年学生抵制日货、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中,多松年活跃在斗争第一线,成为骨干。1923年秋天,多松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现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同年底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蒙藏学校团支部第一任书记。

1924年秋天多松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蒙藏学校党支部负责人之一。1925年9月,多松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担任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1927年4月,作为热河、察哈尔、绥远的唯一代表,赴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1928年8月被捕,敌人将他活活钉死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境门的城墙上,年仅22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的光辉业绩永载青史。

多松年烈士像

纪松龄:察哈尔草原上的雄鹰

纪松龄字世勋,蒙古名赛胜阿,出生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三苏木小淖尔西营子村的一个富裕的蒙古族牧民家庭。他在青年时期经李大钊、赵世炎等人引导,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纪松龄同多松年、李裕智、奎璧等组织了内蒙古地区的工农牧运动,曾参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组建工作,并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

1933年初,他受党的派遣回国,在绥东一带从事地下军事活动,在归绥、集宁、北平等地广泛收集情报,并发动蒙古族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民族抗日武装的活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动派的分化瓦解活动使部队党组织遭到破坏。1942年2月14日,纪松龄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44岁。1999年,中共察右前旗委、政府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贵山为纪松龄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和纪松龄烈士广场。

纪松龄烈士铜像

徐永清:战斗在科尔沁草原的烈士

徐永清,原名傅麟兆,满族,1911年出生于奉天(今辽宁省)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32年,他下定决心,瞒着父母和妻子毅然离开家乡,投身革命,从此化名徐永清。

抗战胜利后,徐永清被组织上派往内蒙古通辽开辟工作,为通辽县人民民主政府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担任原通辽县人民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通辽县的民主建政工作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当时通辽与整个东北局势紧密关联,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1945年12月,反动武装策动暴乱,徐永清不幸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以殷红的鲜血写下“诸位不知者无罪,一切永清知”的血书,准备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同志们。血书传遍狱中,极大鼓舞了同志们的斗志。12月17日,徐永清从容就义,年仅35岁。1946年1月,新四军三师解放了通辽。黄克诚亲自在烈士们就义的地方立碑题词,号召后来者“踏着英雄们的血迹前进”。

徐永清烈士塑像

高桥等七烈士:抗战英雄群体血洒草原 

1943年春寒料峭之时,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在赤峰南部建立的第三区队诞生了。队长高桥、政委杨雨民带领官兵,开辟了承(德)、平(泉)、宁(城)抗日根据地,并在人民群众的掩护、支持和帮助下,在宁城地区巧妙与敌人周旋,不断主动出击,使日伪军闻风丧胆。

1944年,在一场遭遇战中,高桥等7名官兵壮烈牺牲。由于三区队官兵英勇善战,日伪军曾出黄金300两悬赏高桥的人头。高桥牺牲后,日伪军残忍地将他的头颅铡下悬挂示众。后根据地的乡亲尹宝泉等冒着生命危险把烈士遗体偷偷掩埋。抗战胜利后,高桥的头颅被寻找到并与身体合葬,1954年,宁城县政府为高桥烈士修建了陵园,2009年,七烈士的遗骸迁葬到重修后的烈士陵园。

高桥烈士陵园

吕明仁:刻美名于石上,记丰功于永恒

吕明仁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抗日救亡斗争,以学生的身份奔走,往来传递党的文件,从事交通联络工作。1935年8月,吕明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2月,吕明仁随组织北撤通辽,在这里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科尔沁草原边缘地带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和他旺盛的革命精力纽结在一起,写下了他一生最光辉的篇章。1947年4月11日深夜,吕明仁接到急电,要他尽快回到地委机关所在地大沁他拉。返回过程中,吕明仁与警卫员康殿才、通讯员周澍澄涉水渡过西辽河时,由于水流湍急,加上身患疾病体力不支,吕明仁为救助落水的战友不幸牺牲,年仅31岁。

时至今日,通辽市依然有许多单位和街道以“明仁”命名,在位于通辽市明仁小学校园内的吕明仁烈士纪念馆里,代代学生聆听着他的事迹成长。在白城市树立的吕明仁烈士纪念碑上写着这样的碑文:刻美名于石上,记丰功于永恒…… 

 

明仁小学内的吕明仁雕像

(综合新华网、中国军网、内蒙古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