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保护:绿了草原富了牧民

发布时间:2019-03-28 21:39:33丨来源:西海都市报丨作者:赵俊杰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自2014年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实施以来,青海省每年投入巨额资金,实施退牧还草还林、黑土滩治理、湿地修复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个水草丰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三江源正向我们走来。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自2014年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实施以来,青海省每年投入巨额资金,实施退牧还草还林、黑土滩治理、湿地修复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个水草丰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三江源正向我们走来……

  三江源头水草丰美

  “这些年,风沙少了,雨水多了,扎陵湖、鄂陵湖的水位也高了许多,家乡的草原越来越美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牧民尖措扎昂说。

  尖措扎昂,是一名生态管护员,日常的职责是巡护草原。尖措扎昂说,从去年巡护草原以来,他目睹了家乡草原生态的逐步恢复,脚下的牧草和以前一样高了。

  与尖措扎昂一样,生活在扎陵湖畔的牧民仁增也深切体会到生态的恢复,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湖水涨了,草地变湿地了。

  马贵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保护站站长,他在玛多县工作了十几个年头,一说起生态环境变化,欣喜跃上他的脸庞。马贵说,如今黄河源头大小湖泊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多个,生态环境变好后,斑头雁等种群数量增加,这是黄河源头生态好转的又一表现。

  在扎陵湖畔,记者看到,与前几年相比,黑土滩少了,牛羊少了,草场植被恢复喜人。一旁的尖措扎昂说,如今,即便是冬春季节,少有风沙天气出现。而早年出现的黄河断流已不复存在,令人欣喜的是,扎陵湖每年都在变大,以前少见的藏野驴又回到扎陵湖畔。

  “目前,三江源地区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向稳定,水域和湿地面积增加,湿地环境转好。森林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草地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荒漠化明显遏制,代表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提供给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得到有效改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

  生态保护补偿让农牧民得实惠

  央金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纳泽曲草原的一位牧民。去年,央金参加泽库县三江源办公室的农牧民科技培训项目,学习藏服制作技艺。在培训师手把手指导下,央金很快掌握了这门技艺。通过加工藏服,央金有了稳定的收入。

  如今,无论是在黄河源头,还是在长江腹地,三江源牧民通过学习技术本领,走上富裕路的不在少数。李晓南说,目前,青海省针对牧区群众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有十多项,能够确保牧民群众因保护生态而损失的经济利益得到补偿。今年青海省在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中,再投入9亿元,在增绿创收同时,使得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给牧民带来实惠,调动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形成草原与人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

  随着三江源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牧民,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有了稳定的收入。如今,三江源地区后续产业不断探索,稳步推进,搭起了牧民群众安居乐业、增收致富的“幸福桥”,升腾起美好的新希望。

  珍稀野生动物频现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前鲜见的珍稀野生动物重回三江源头,不仅有以雪豹、白唇鹿、藏羚羊等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还有水獭、黑狼、金钱豹等罕见的野生动物。

  2018年11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黄河源园区拍摄到一只非常稀有的黑狼。中科院动物所专家接受西海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在国内首次拍摄到狼的黑色变异个体,证实了黑狼在中国野外的存在。在三江源地区发现黑狼意义重大。此次能够拍摄到黑狼,是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成效的一种展示。

  随着红外摄像机、相机在野外动物监测中广泛运用,以前鲜为人知的野生动物活动踪迹被记录下来。2018年3月中旬,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林场拍摄到一段雪豹吃牦牛的高清视频。这是国内首个该类型的彩色高清影像资料。

  “雪豹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表明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推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逐年向好,雪豹种群数量不仅得以恢复,更在不断增加,这使得过去人们难觅踪迹的神秘高山大猫能够多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甚至在一些人类密集的地区都能见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同作说。

  省生态办相关工作人员说,雪豹是草原生态系统里顶级的食肉动物,它的存在表明食草动物和草原有足够的能力,让草原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存活下来。有雪豹,表明草原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原标题:生态保护:绿了草原富了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