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加强文化软硬件建设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发布时间:2019-03-28 21:30:16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伍策 一元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快推进文化软硬件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3月18日讯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获悉,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快推进文化软硬件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立足共享均衡,构建文化服务体系

始终把强基固本作为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相结合,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维修一批、整合一批”的思路,全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重庆·三江源生态文化城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建成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图书馆、博物馆、解放广场和乡村文化站(室)等一大批城乡公共文化及配套设施,切实改善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条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到了群众休闲有去处、活动有场所。截至目前,全市公共文化场馆达1294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全覆盖。同时,依托市、县(区)广场,每年150余万人次群众参加各类广场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文化服务的水平。

扎根基层群众,鼓励和促进文艺精品创作

秉承深入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创推出一大批优秀作品,电影《金珠玛米》喜获第十七届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提名。大力扶持发展群众性文化,相继成立三江茶马艺术团、三江寿星艺术团、三江红星少儿艺术团、11县(区)民间艺术团,涌现出一大批文艺骨干,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开展“关注农村、关注教育、关注贫困”为主题的艺术扶贫工程为抓手,加强与天津艺术学院合作,采取文化进校园、艺术教育培训等措施,培育昌都地方特色文化土壤,提高贫困学生对文化的欣赏与鉴别能力,让贫困学生共享艺术蓝天,提升贫困学生的“幸福指数”。

创新活化形式,全力打造文化品牌

始终把品牌打造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坚持“群众文化抓普及,品牌文化抓提升”的工作思路,创新活化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落实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实行借阅图书、到文化活动场所活动、办宣传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全免费,举办首届西藏自治区热巴舞展演、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芒康县茶马古道旅游文化艺术节等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入推进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社、“幸福昌都·送文化进万家”、送文艺进乡村等,切实提升了特色文化资源在区内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大力推行“特色活动乡乡有”,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文化自觉,鼓励自办文化文化,自设文化活动“菜单”,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全市农村文化呈现出“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格”的良好发展态势。

创新文化引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始终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途径,坚持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融合,健全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十八军遗址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对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扶持力度,统一规范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健全文化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文化双创园、青年创客中心,打造文化创业孵化器,大力发展唐卡、金属制品、佛像雕塑、木雕等民族手工艺品,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已登记的生产型文化企业从2014年底的不到35家,增长到2018年底的超过105家,增长率超过200%,带动就业人数从不到800人到超过2260人。

目前,昌都市文化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没有从根本上破除,缺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文化市场“条块分割”,优质文化资源,市场发展潜力被旧的管理体制机制制约;文化发展投融资渠道较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这些成为昌都市文化发展的制约瓶颈,如何破觖这些难题成为昌都市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

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文化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同时,加快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转变,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二是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社区上来,明确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标准。同时,实现投入方式的转变,在确保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继续改进财政投入方式,采取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贴息贷款和以奖代补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更好地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

四是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保障机制,按照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着力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重点公共文化工程建设,调整资源配置,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同时,确保各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文物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康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是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强力推动一批龙头示范项目、搞好宣传营销,构建推广体系。同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动作、各方联动、企业为主”的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并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