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副司长刘加文撰写文章,表示草原生态修复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瞄准主攻方向,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有效的治理措施,并为各地如何因地适宜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刘加文表示,开展生态修复是当前草原保护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生态修复是指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或减少人为干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本文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副司长刘加文(资料图)
据介绍,由于家畜超载过牧、开垦种地及工业建设征占用等行为,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绝大部分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现象。刘加文建议通过“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自然封育”“免耕补播,改良植被”“改善生境,综合治理”“治虫灭鼠,减少危害”“植被重建,种草增绿”等较为成熟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快提高退化草原的植被盖度,并使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由于我国草原分布广泛,地形、土壤及水热条件差异较大,刘加文还将中国草原大体上分为干旱草原、半干旱草原、湿润草原,并结合当地气温、地形、土壤、利用状况等特点,提出“干旱草原突出自然修复”“半干旱草原突出综合治理”“湿润草原突出提质增绿”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
以下为刘加文文章摘编: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开展生态修复是当前草原保护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生态修复是指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或减少人为干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由于家畜超载过牧、开垦种地及工业建设征占用等行为,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绝大部分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现象。草原生态修复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瞄准主攻方向,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有效的治理措施。
草原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在治理草原退化、开展生态修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措施。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摄影:张力军)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我国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家畜超载过牧,因而,以草定畜,减少家畜数量,降低草原承载压力,实现草畜平衡是当前开展生态修复最重要措施。草畜平衡简单说来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草原所能提供的草料总量与放牧家畜需求之间保持大体平衡。如果家畜数量超出草原的承载能力,草原就会放牧过度,就会影响草原植被的再生和恢复,从而导致植被稀疏低矮、产草量不断下降、土壤裸露、沙化退化。实施草畜平衡的关键是控制好放牧家畜的总量,根据特定区域牧草的产量,科学确定所能放牧的家畜数量,以草定畜、超载减畜、减压降负,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禁牧休牧,自然封育。当草原生态退化到一定程度,在持续放牧利用状态下难以实现植被自然恢复时,就要对草原实施禁牧、休牧措施,限制放牧利用行为。禁牧是指对草原实施一年以上(一般3-5年)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在水源涵养区、防沙固沙区、严重退化区、生态脆弱区、特殊生态功能区,往往还实行永久禁止放牧措施。休牧是指在一年内的特定阶段(主要是春季植物返青期和秋季结实期)对草原实施短期限制放牧利用。禁牧休牧可以防止家畜放牧对草原的不利影响,促进种子萌发和植被生长,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禁牧休牧通常要辅以草原围栏建设等管理措施。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民廷·巴特尔的生态牧场(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免耕补播,改良植被。草原补播就是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在草原上补播一些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有价值的优良草种,达到迅速提高草原植被盖度、增加产草量、改善品质的目的。在补播品种的选择上,要适应当地土壤、气候(尽量使用当地原生品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通常以3个以上的品种按一定比例组合混播。补播方式有人力补播、机具补播、飞机播种等。机具补播是借助补播机(如:松土补播机、圆盘播种机等),在地势比较平坦、集中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退化草原播撒或条播草种;人力补播是在面积较小或地形比较复杂的草原,人工徒手或借助手摇播种机撒播草种;飞机播种则是在面积较大或海拔较高、人力和机具不易到达的草原,通过飞机撒播草种。
改善生境,综合治理。通过农艺措施改善草原植物生长环境,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农艺措施主要有疏松土壤、施肥、灌溉、除杂等。具体来说:疏松土壤是对以根茎型禾草为主的退化草原,采用犁、耙等工具,划破草皮(深度10-20cm)、切断横行根茎或进行带状浅翻,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加通气性和吸水性,并促进土壤表层种子入土萌发;施肥通常是在土壤贫瘠的退化草原,采用沟施、撒施等方法,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料,以补充土壤养分,施肥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在补播、松土时同时进行,还可以将肥料做成种子包衣随种子一起播撒;草原灌溉主要采用引水漫流、沟灌、喷灌、机械补水等方式,适用于有条件贮存雨水或有上游来水的草原,一般不采用打井灌溉的方式;除杂是指对草原上的杂草、毒害草、外来有害物种等,以机械、人工、化学药物方法进行清除,从而提高草原质量,创造有利于草原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治虫灭鼠,减少危害。鼠害、虫害是导致我国部分地区草原退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国草原上分布有100多种鼠类,最常见的有高原鼠兔、草原鼢鼠、黄鼠、大沙鼠等,每年危害草原面积3000-4000万公顷。草原鼠类打洞造穴、啃食草根、破坏草皮和地表土层,造成地面塌陷、砾石裸露和沙化,严重的则造成寸草不生的次生裸地,即“黑土滩”。鼠类也是疫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威胁人类健康。我国草原有200多种蝗虫、10多种草原毛虫,还有大量叶甲、草地螟、春尺蠖、白刺夜蛾等虫类,它们啃食茎叶,影响植物健康生长,每年危害草原大约1500万公顷。鼠害治理方式主要有化学药剂毒杀、不育剂防治、天敌(如:鹰、狐狸、蛇、猫科动物等)扑食、器械捕获等;虫害治理方式主要有广谱性杀虫剂化学防治,以及微生物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等。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千万亩草原修复”工程成果(资料图)
植被重建,种草增绿。植被重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翻耕草原的原生植被,重新建植人工草地。适用于南方草山草坡改良,以及北方土壤地质和水热条件较好、地势相对平坦开阔的草原改良。其做法是将原有植被翻耕、平整、去杂、施肥,单播或混播草种,建成新的草地。植被重建应尊重自然规律,量水而行、以水定植,严禁在干旱和半干旱草原上随意翻耕建植,以免造成草原沙化和水土流失。二是对已经开垦的草原,实施退耕还草、恢复植被。我国北方草原开垦种地情况比较严重,需要有计划逐步退耕还草,其建设方法主要是翻耕、平整、去杂、施肥、播种。三是对因开矿等工程建设破坏的草原进行植被恢复。恢复过程中首先要对留下的作业面、采空区、塌陷区、尾矿堆等进行治理,构建植物可以正常生长的土壤基础,然后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栽种、铺种、撒播、喷播等方式建设人工草地,并加强后期管理。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草原生态修复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提高退化草原的植被盖度,并使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由于我国草原分布广泛,地形、土壤及水热条件差异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原寒带等自然地带,年降雨量从50mm以下到2000mm,海拔高度从负100米到4000多米,不同草原的植物产量相差可达40倍,草原利用方式和退化程度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草原生态修复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必须兼顾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草原生态修复最大的决定因素是水资源。可将中国草原大体上分为干旱草原、半干旱草原、湿润草原,并结合当地气温、地形、土壤、利用状况等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
干旱草原突出自然修复
干旱草原是指年降雨量小于250mm的草原,包括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六大类。这六类草原共有13337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3.95%,主要分布地是西藏34.54%、新疆27.88%、内蒙古23.32%、青海4.76%。主要特点是严重干旱、家畜超载十分突出、退化特别严重、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植物生长周期短,部分地区高寒、高海拔、鼠虫害频发。
干旱草原是我国生态恶劣区。该区域因超载过牧导致大约10500万公顷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面积约3500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原面积26%。由于该区域水热条件较差,植被更新重建特别困难,因此在修复措施上应按照不改变或尽量少改变原有土壤植被层的原则,突出自然修复。
修复措施:一是对退化草原大范围开展围栏封育、禁牧或休牧,实施退牧还草,特别是对严重退化草原要实施最严格的禁牧措施,借助自然力量恢复植被;二是在部分年降雨量200mm左右的地区,如内蒙古和新疆的温性荒漠草原、西藏及青海的高寒草原,选择在降雨期实施飞播改良或人工补播;三是在部分地区开展治虫灭鼠、毒害草清除、施肥、松土等治理措施。
高寒草原上的黑颈鹤(资料图,摄影:贡波泽里)
半干旱草原突出综合治理
半干旱草原是指年降雨量250mm-500mm的草原,包括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甸等四大类。这四类草原共有1262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2.13%,主要分布是内蒙古28.65%、西藏24.51%、青海18.39%、四川7.73%。该区域的主要特点是降雨量相对较好、产草量中等,是我国半农半牧集中分布区和草原畜牧业的优势区,家畜超载总体上比较严重,草原开垦也十分突出,部分地区高寒、高海拔。
半干旱草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该区域因超载过牧导致大约11400万公顷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面积约2500万公顷,约占该区域草原面积20%。由于该区域一些地方水热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在自然修复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强人工辅助措施。
修复措施:一是大力实施草畜平衡,科学核定载畜能力,严格控制天然草原家畜总量,广泛推行季节性休牧、轮牧,全面加强草原监督管理。二是对严重退化区实施长期禁牧封育。三是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如高原山区、坡度较大的草原,开展飞播种草。四是在相对平坦的草原,大力开展人工补播改良、松土、去杂、施肥等农艺措施。五是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以及采矿区植被重建。
湿润草原突出提质增绿
湿润草原是指年降雨量500mm以上的草原,包括广大南方地区的草山、草坡,以及东北、西北、华北等北方湿润地区的山地草甸、低地草甸。我国湿润草原共有9573万公顷,占草原面积的24.37%,其中:南方各省份占60%、新疆10.23%、内蒙古9.44%、四川8.93%。
该区域草原的特点是:南方草地水热条件较好,产草量较高,但分布零散,草质量一般较差,部分地区由于毁草种地,植被破坏,石漠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北方地区山地草甸、低地草甸植被覆盖度较高,但部分草原(水源附近)有中度或轻度退化,草原开垦问题非常突出。
治理措施:一是南方地区首要的是严格保护草地资源,防止开垦及征占用;加强对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区治理,特别是长江经济带草地保护与建设,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草;对集中连片、坡度较小的草地有针对性地实施翻耕播种、免耕补播、去除杂草、灌溉施肥、土壤改良等改良措施,建成优质的人工草地。二是对北方山地草甸、低地草甸,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行舍饲和半舍饲圈养模式,加强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适度开展草地补播及改良,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加强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草原监督管理。
(本文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副司长刘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