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刘东生:加强林草建设 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9-03-11 15:56:41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王胜男 高方圆 郭香玉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刘东升认为,林业草原扶贫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一个主战场,这些年来,林业草原扶贫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到了扶贫对象及国务院有关扶贫主管部门的肯定。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提交了两个提案,一个是关于自然保护地立法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铁皮石斛的产业发展问题。刘东生认为,林业草原扶贫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一个主战场,这些年来,林业草原扶贫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到了扶贫对象及国务院有关扶贫主管部门的肯定。

加强林草建设 助力脱贫攻坚

今年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而我国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山区、草原地区、林区和沙区等林业草原建设和扶贫的重点领域。对此刘东生表示,中国的林区绝大分布在山区、沙区、荒漠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基本上林区所在的地方跟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是相互交叉的。林业扶贫也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一个主战场。

刘东生介绍,这些年来,林业扶贫工作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工程扶贫、政策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到了扶贫对象以及国务院有关扶贫主管部门的肯定。

在工程扶贫方面,陆续实施了各类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通过这些工程的投资,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投资,为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贡献了一定力量。

在政策扶贫方面,很多林业政策跟国家的扶贫战略有机结合,比如,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近年来陆续在贫困地区选聘了50万名生态护林员,精准带动18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在产业扶贫方面,林草部门在贫困地区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业的发展,特别是推动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包括油茶和干鲜果品、花卉产业的发展等,为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了新来源,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项目扶贫方面,通过实施贴息贷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林业扶贫也探索了很多自身的机制。

建议加快自然保护地立法

刘东生表示,自然保护地是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资源的精华地区,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具有纲领性的自然保护地法。今年全国两会上,刘东生建议把《自然保护地法》尽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建立“基本法+专类保护地法”体系。

我国共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左右,有效保护了我国最典型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最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具保护价值的自然遗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中,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基础。

刘东生说,从当前看,自然保护地立法任重道远。一是缺乏一部具有纲领性的自然保护地法,来明确保护地的基本价值、功能、保护目标和原则,宣示国家对自然保护地的基本纲领和政策。二是针对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不完备。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在自然属性、保护对象、利用价值、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监管执法等方面各有特性,有的还没有法律规范,已有的也急需修改完善。特别是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亟待专门立法。三是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急需修改。《自然保护区条例》于1994年颁布实施,除了2011年、2017年打捆修改外,一直未作实质性修改。这部条例在管理体制、设立程序和保护管理基本制度等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已有与实践显著脱节之处。

刘东生建议,把《自然保护地法》尽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自然保护地法》作为规范各类自然保护地行为的上位法,明确保护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各类自然保护地则在《自然保护地法》统领下制定修订相应法律法规,体现共性和特性要求。把《自然保护区条例》修改纳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鉴于现有自然保护区在管理和执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在《自然保护地法》出台前,建议司法部门先行启动《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工作。

加强草原建设 推进退耕还林

刘东生介绍,草原在我国的生态建设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的草原保护、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下一步,在草原领域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摸清底数。今年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我们将把草原资源的底数进一步摸清,为下一步决策和进行草原保护、修复,制定相应的精准措施。

第二,要加强草原建设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今年,我们要推动出台《关于加强草原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意见》,原有的《草原法》和草原保护条例,也需要根据新的形势的变化进行修改。此外,我们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包括草原围栏等一系列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同时根据草原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启动新工程。

第三,科技支撑的问题。草原的科学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一方面通过积极地协调和争取启动草原的科技攻关计划,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原有草原研究成果的应用,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在科技保障和创新方面蹚出一条新路来。

今年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周年。刘东生介绍说,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工程自1999年启动以来,先后实施两轮,面积达5.02亿亩。近20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广大山区、沙区取得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显著综合效益。

一是明显改善了生态状况。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4个多百分点。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推动工程区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扶贫效应日趋凸显。2016-2018年,安排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退耕还林还草2946.6万亩,占全国退耕还林还草总任务的近3/4。

下一步,我们将稳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对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倾斜。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措施得以全面落实。

(综合中国绿色时报、新华网)